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关节肿痛。该疾病病情多呈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造成残疾。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已圆满结束,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科戴冽教授,探讨了高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和治疗现状及进展。
专家简介
戴冽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科主任
➤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专家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前任主委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风湿分会副主委
➤主持国家自然(5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等三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共发表论文271篇,其中在Arthritis Rheumatol、J Autoimmun、Rheumatology、Front Immunol等杂志已发表SCI论著7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3篇
关注“高炎症状态”RA患者
2016年由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牵头在全国开展的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为深入了解我国RA患者的疾病全貌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RA最突出的疾病特点为“四高”,即病患多(患者人数多)、病程长(延误诊治多)、中重度患者多(病情重者多)、并存疾病比例高(出现合并症者多)。戴冽教授指出,当前我国RA患者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患者疾病活动较为明显且处于高炎症状态,表现为肿痛关节数量增加和实验室炎症指标升高等。这些高炎症状态下的RA患者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也是治疗难点。
高炎症RA是普遍存在
戴冽教授指出,高炎症RA主要包括两类人群:一是起病即表现为高炎症的患者,另一类是经过治疗后仍无法控制病情活动的难治性患者。相较于前者,后者更加难以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难点。CREDIT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4.82%的RA患者为中度疾病活动,47.18%的患者为重度疾病活动,提示我国大多数RA患者疾病活动度较高,病情控制不佳,从而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疾病负担较重。
合理使用DMARDs,期待更优治疗出现
临床治疗高炎症RA时,主要原则是尽快控制炎症,有效控制疾病活动。戴冽教授表示,
另一类临床常用的RA治疗药物是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包括
随后,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相继问世,成为RA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两类药物,为治疗高炎症RA提供了新选择。生物制剂通过靶向不同的细胞因子或免疫细胞发挥疗效,能够快速控制炎症,降低疾病活动度。戴冽教授欣喜地说,随着我国医保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尤其是国产生物制剂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RA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这些生物制剂。目前靶向小分子药物主要是JAK抑制剂。与生物制剂不同,JAK抑制剂为口服制剂而非注射用药,在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RA患者中具有独特优势。此外,JAK抑制剂是小分子药物,不易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因此不容易导致耐药,长期使用疗效稳定。总之,目前来看,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是治疗高炎症RA的重要武器,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化。
最后,戴冽教授总结道,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的开发和上市解决了一部分以往csDMARDs治疗无效的难治性RA,但仍不能解决所有RA患者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高炎症RA患者。尽管现有糖皮质激素、csDMARDs、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多重治疗方案,临床上仍然存在部分难治性RA。因此,我们期待未来能有其他新型作用机制的有效药物以解决这一部分难治患者的困境。此外,药物相关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重点,在考虑药物疗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药物本身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