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媛教授:创新药发展正逢时,ADC/免疫开辟乳腺癌精准新时代 | 2023 CSCO BC
2023-04-16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张清媛


编辑:Yuna

医脉通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擂学术之鼓,医者专家齐聚首,共探乳腺癌治愈之路。2023年4月6-8日,“2023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清媛教授分享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在乳腺癌领域取得突破与发展以未来的方向。


专家简介

1681615139479085.png

张清媛 教授

•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省教学名师

• 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 肿瘤学国家重点专科带头人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


创新药物层出不穷,ADC新型药物造福乳腺癌患者


张清媛教授:目前很多新药得益于国产企业研发实力的增强。从中国研究团队角度来看,也从过去跟随国际研究学习,到如今中国研究者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目前多种创新药物,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药物、靶向药物等层出不穷。作为研究者,我们赶上了创新药物研发的好时代。


第一个ADC类药物是血液肿瘤领域用于淋巴瘤的维布妥昔单抗。在乳腺癌领域,ADC类药物取得了很大进步。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T-DM1已成为HER2阳性患者的二线治疗标准,并在non-pCR患者新辅助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又欣喜地看到,DS-8201数据也非常惊艳,在HER2阳性患者后线治疗取得了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DESTINY-Breast03进一步探索了DS-8201对比T-DM1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二线治疗的疗效,2022年ASCO大会上公布更新结果再验证了DS-8201的更优疗效,也已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标准治疗选择。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既往缺少有效的靶向疗法,目前我们看到,靶向TROP2新型ADC类药物戈沙妥珠单抗对比化疗在既往经两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取得了较好疗效。这些创新药物都在改变着乳腺癌的治疗策略,目前也有很多国产药物正在开展相关研究,相信一些国产药物能很快上市,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率先破局三阴性乳腺癌,联合策略是未来方向


张清媛教授: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以及血液肿瘤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乳腺癌领域目前主要聚焦于三阴性乳腺癌,但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探索并不尽如人意。乳腺癌领域有两种免疫药物获批——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因相关研究未达到终点而主动撤回FDA适应证。帕博利珠单抗在PD-L1阳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以及PD-L1高表达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术后巩固治疗中均取得了阳性结果。我们相信,免疫治疗的加持会使三阴性乳腺癌疗效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何取得更好的疗效,需要更多的探索,例如针对“肿瘤微环境”,使冷肿瘤变为热肿瘤,激活免疫细胞从而使其具有杀伤肿瘤的功能等。未来可能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联合策略是方向之一。随着研究者对三阴性乳腺癌乃至其他不同类型乳腺癌分子机制认识的加深,将会有越来越多免疫药物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细化HER2阳性人群,分型乳腺癌治疗更精准


张清媛教授:“HER2低表达”的概念,来源于DESTINY-Breast04研究中DS-8201在HER2 1+/2+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疗效。HER2低表达并不是独立的分子亚型,目前从治疗现状来看,可把HER2阳性患者细分为这类人群。


对于HER2低表达患者,还要根据激素受体状态选择治疗方案。若激素受体呈阳性,晚期患者一线治疗应首选内分泌治疗。因为我们有很多内分泌药物,包括靶向药物,例如国内外已上市三种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哌柏西利瑞波西利。这些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不论在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一线治疗还是二线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上,除进展特别快速患者之外,临床医生一般会首选内分泌治疗。因为我们看到,有研究证实,即使对于内脏转移患者,内分泌治疗也会让患者取得更多获益。内分泌治疗耐药后,既往通常会选择化疗,从DESTINY-Breast04研究来看,DS-8201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疗效更好,安全可耐受。对于HER2低表达/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进展后的HER2低表达患者,临床医生可能会推荐ADC类药物。


对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临床医生通常按照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若患者PD-L1高表达,可考虑一线给予免疫治疗+化疗;若患者携带BRCA突变,可考虑应用靶向疗法;对于进展后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ADC类药物,戈沙妥珠单抗等药物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相信随着持续的药物研发,治疗选择会更多。此外,临床上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需要根据患者情况、既往用药情况、身体状态和肿瘤类型等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