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不止,血液疾病治疗征程不息。从血液恶性肿瘤到其他常见血液疾病,相关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研发新药,探究新型治疗方案,谋求造福广大血液疾病患者。期间,中国各行各业工作者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刘启发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血液领域顶级期刊《柳叶刀-血液学》发表了国际首个III期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清髓预处理方案对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MDS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学者强音;在ITP领域,经过各方努力,长效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药物罗普司亭终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为ITP患者雪中送炭。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刘启发教授盘点血液疾病领域前沿进展,解读相关进展为疾病治疗带来的重要意义。
医脉通:近期您作为通讯作者在血液领域顶级期刊《柳叶刀-血液学》发表了有关一种新型移植预处理方案与经典预处理方案用于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结果,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研究初衷及取得的成果?
刘启发教授:MDS是血液领域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allo-HSCT是有望治愈高危MDS的唯一方法,但对于MDS移植预处理方案目前国际尚无统一标准。此类患者移植后面临较高的复发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复发率高达50%以上。研究新型预处理方案迫在眉睫。
治疗方案的创新通常基于既往众多相关工作者的实践工作和重要成果。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进入临床应用30年,广泛应用于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治疗或骨髓衰竭性疾病的造血重建等,为众多相关患者带来了福音。此外,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药还具有放化疗“增敏”作用,即对接受肿瘤治疗,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患者,给予G-CSF序贯化疗,能够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CAG方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G-CSF)的成功也验证了G-CSF这一生物学效应。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相关单位开展了一项G-CSF、地西他滨联合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G-DAC-BuCy)与BuCy预处理方案用于高危MDS患者移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研究。结果显示采用G-DAC-BuCy预处理方案能降低复发和改善生存,且不增加非复发死亡率和不良事件。
临床创新方案的出现意义不止在于“新”,而更在于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为患者带来切实的临床获益。在当前包括高危MDS在内的恶性血液肿瘤移植预处理方案疗效不佳且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该研究为高危MDS患者选择更优的预处理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为临床有效应用allo-HSCT治疗高危MD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有望为此类患者移植预处理提供新型选择。
医脉通: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出现,除了MDS,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仍需警惕并发症。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能否请您谈谈临床上应如何应对?
刘启发教授: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均会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造血细胞的减少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血液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需要根据出血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输注血小板治疗,帮助患者止血。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生成不足,可以针对性给予促进血小板恢复的药物如TPO-RA等。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罗普司亭在内的TPO-RA类药物是近年来逐渐进入临床应用并获得认可的新型药物,为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医脉通:TPO-RA除了肿瘤并发症治疗,在其他常见的血液疾病如ITP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能否请您谈谈TPO-RA在ITP领域的相关进展?
刘启发教授: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但详细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糖皮质激素是ITP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仅有1/3左右的患者能够产生应答,还有部分患者在血小板缓解之后复发。此外,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免疫功能抑制、感染风险增加、向心性肥胖等不良反应。对于激素依赖、治疗后复发或对激素无效的ITP患者,指南推荐采用TPO-RA类药物作为二线优选治疗,另外近期已有TPO-RA类药物联合激素作为ITP一线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总之,TPO-RA类药物为ITP治疗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医脉通: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创新药推动了ITP诊疗的发展,目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罗普司亭已正式纳入医保目录,能否请您谈谈罗普司亭将为ITP患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启发教授:相较于其他既往已上市的小分子非肽类TPO-RA药物,罗普司亭能够创新性地激活TPO受体的胞外结构域,全面高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产生更强的升血小板作用。该药还具有独特的Fc载体结构域,抗体Fc段与FcRn结合,通过再循环途径,显著延长药物半衰期至120~140个小时,可以降低用药频率,实现一周一次给药,有望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ITP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可能面临较重的经济负担。罗普司亭纳入医保后将大大改善这一状况,提升药物可及性,惠及更多中国ITP患者。
总结
新型移植预处理方案有望为众多饱受血液恶性肿瘤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罗普司亭纳入医保也将造福中国广大ITP患者,血液领域工作者正从不同维度默默守护着各种类型血液疾病患者。从恶性肿瘤到常见出血疾病,从方案理念到具体药物,从新药上市到纳入医保,每一位工作者无不践行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相信未来经过各方努力,血液疾病患者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刘启发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细胞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血液肿瘤首席专家
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肿瘤的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曾在日本东京自治医科大学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防治等领域做出较大成绩。曾先后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863计划,10项国家自然科学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和2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NCB, Lancet Oncol/Haematol, JCO, PNAS, Blood 和Leukemia等SCI期刊200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