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23年1月7日,
医脉通:回顾2022,在乳腺癌领域您认为有哪些重要进展?乳腺癌的临床实践有哪些改变?
袁芃教授:
2022年,乳腺癌分类治疗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在不同的分子分型领域,有很多临床研究的数据出炉,或可改变乳腺癌的临床实践。
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中,DB02和DB03研究表明,T-DXd在晚期乳腺癌二、三线治疗中都显示出非常卓越的疗效。此外,PHILA研究也提示,相较于单靶联合化疗方案,我国原研的小分子TKI药物
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领域中,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方面,monarchE研究更新了四年随访结果,研究显示与内分泌治疗相比,
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中,免疫治疗进展值得关注。KEYNOTE-355研究提示,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
医脉通:近年来,ADC类药物异军突起,不断改写乳腺癌的治疗标准。到目前为止,ADC在乳腺癌中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袁芃教授:
ADC药物,也被称为“魔法子弹”,其主要的机制是在靶向药物的基础上连接细胞毒类药物。在乳腺癌领域,T-DM1于2013年获批,是首个获批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ADC,并陆续获批晚期二线、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症。近年来,T-DXd有关的临床研究进展颇多,结果亮眼,如DB01、DB02、DB03研究均展现了其在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的显著疗效。此外,DB04研究作为首个在HER2低表达型乳腺癌患者中进行探索的III期临床试验,证实了T-DXd能够为HER2低表达患者带来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改善的PFS和OS获益,打破了既往抗HER2靶向治疗仅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有效的传统局面。
除抗HER2的ADC外,针对TROP2的ADC药物
医脉通:ADC药物的安全性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话题,ADC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进行监测和管理?
袁芃教授:
鉴于ADC涉及抗体、细胞毒性制剂、连接子以及偶联过程,导致了其不良反应的独特性及其类别内安全谱的异质性。在2022年初,《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旨在为临床肿瘤医师提供ADC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间质性肺炎、特异性血小板下降、眼毒性等不常见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定期评估、及时管理以及随访监测的实践指导。共识指出,ADC通常耐受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可预测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应在药物应用前,全面了解不同ADC的安全性及其管理措施,并告知患者相关的不良反应。此外,需要仔细处理的医学问题,应做到早期发现、精准评估、及时干预。
随着ADC药物的发展和临床试验的开展,临床上对于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管理逐渐成熟。例如,在T-DXd应用方面,临床上更为关注间质性肺病(ILD)的发生。从DB01研究到DB04研究,ILD的发生率,虽无明显下降,但其严重程度已有明显缓解,最近报告的DB04研究结果中无因ILD引起死亡病例。
临床医生的关注能够更好的控制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发生,能够让患者获得更优疗效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