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题星解丨牛挺、贺鹏程教授:穿越弥雾,创新ADC药物Pola为CAR-T治疗失败DLBCL患者延续希望
2022-11-04 来源:医脉通

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星解——解锁DLBCL治愈新标准”系列报道,深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的难题,探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中外真实世界治疗经验,共同探索DLBCL的精准诊疗新标准。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化作北极星(Pole Star),在领域大咖指引下,助力优化诊疗策略,以期改善中国DLBCL患者的生存。


本期弥题


≥2次复发/难治(R/R)DLBCL患者预后差,治疗手段极为有限,虽然CAR-T治疗改善了3L+R/R DLBCL患者的预后,但存在造价高昂、普及性低等不足,并且仍有约一半的患者CAR-T治疗后早期进展。那么,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该何去何从?挽救治疗是否无计可施?


星解专家


1667541971357447.jpg


3L+R/R DLBCL患者存在巨大未满足的需求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为数不多的可治愈的淋巴瘤之一,过去几十年,DLBCL的治愈率从30%~40%提升至50%~60%1。但经一、二线标准方案治疗后,仍有约30%~40%的DLBCL患者成为R/R患者2


后线患者治疗手段极为有限,预后差


≥2次复发/进展的DLBCL患者的治疗手段极为有限,只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入组临床试验、使用与前线治疗不交叉耐药的化疗、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治疗或姑息性治疗等3


但这些治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SCHOLAR-1研究显示R/R DLBCL患者后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约为26%,完全缓解(CR)率仅为7%,中位总生存期(OS)仅有6.3个月1。可见DLBCL患者后线治疗疗效差、生存率低、治愈可能性低,临床上存在巨大的治疗需求,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CAR-T治疗普及性低,治疗失败患者挽救治疗无力


CAR-T细胞治疗自问世以来,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但目前已上市的CAR-T疗法普遍需要个性化定制,存在价格昂贵、制备耗时、普及性低等不足,神经毒性也限制了CAR-T细胞治疗的广泛使用4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接受了CAR-T治疗,大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再次复发进展。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CAR-T治疗后中位随访12.9个月后,49%患者发生进展5,治疗前肿瘤代谢体积(MTV)、性别(男性)、年龄、既往治疗线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等与较高的复发风险相关5,6


目前对于CAR-T治疗失败患者的后续治疗尚无标准方案,一项回顾性研究中CAR-T治疗失败后26%患者接受支持性治疗,74%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那度胺、化疗、放疗等,但患者的最佳ORR为29%,CR为17%,中位PFS仅有55天5。整体而言,经CD19 CAR-T治疗后进展的DLBCL患者对后续治疗有应答的患者不足25%,中位OS仅为3.6个月7。那么,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挽救治疗是否无计可施?


绝境求生,Pola为R/R DLBCL患者后线治疗带来新选择


为满足R/R DLBCL患者的治疗需求,研究者们不断探索。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脱颖而出,其联合治疗方案Pola-BR(Pola、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R/R DLBCL患者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RWD)中均展示出优秀的疗效。


GO29365研究助力Pola-BR方案获批,疗效强劲


GO29365研究8显示,与BR相比,Pola-BR方案显著改善了R/R DLBCL患者的最佳CR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近3倍,死亡风险降低58%(图1),且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特征,不良反应可控。


1667542331191434.jpg

图1 GO29365研究结果:PFS、OS


值得一提的是GO29365研究中45%患者接受过≥3线治疗。Pola-BR方案最佳CR率高达约58%(图2),与CAR-T的CR率40%-58%范围相似(非头对头比较)9-12


1667542375551263.jpg

图2 GO29365研究结果:最佳CR率


Pola-BR方案后线应用疗效可靠,且可减少患者对化疗的交叉耐药


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通常既往经多线治疗,在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中需关注与前线的化疗方案不交叉耐药。BR方案在DLBCL的一线、二线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Pola-BR方案能减少患者对化疗的交叉耐药8,同时避免铂类治疗方案可能发生重叠神经毒性的风险13。另外RWD也证明BR方案在R/R DLBCL人群中的OS与含铂方案R-GemOx(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相似(图3),安全性可控14


1667542429336482.jpg

图3 BR和R-GemOx方案治疗R/R DLBCL的疗效相似


RWD研究验证Pola联合方案疗效,可作为CAR-T治疗失败后患者新选择


作为临床研究的延伸,真实世界研究(RWD)提示,若CAR-T治疗失败,Pola联合方案仍可作为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


一项美国纳入400例接受CAR-T治疗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中位随访22.4个月,47.5%患者CAR-T治疗后进展,其中65.5%患者接受后续治疗,后续治疗中Pola-BR的ORR和CR率最高,分别为73%和40%,中位PFS达136天(图4)15


1667542498222211.jpg

图4 美国真实世界研究


另一项纳入133例患者的英国真实世界研究中,19例CAR-T失败后接受Pola-BR挽救治疗,结果显示,仍有大于40%患者可从Pola-BR挽救中获得缓解,近20%患者获得CR(图5)16


6.jpg

图5 英国真实世界研究


综上所述,Pola联合方案疗效可靠、无特别CRS等安全性顾虑,且即用型药物应用方便,为R/R DLBCL患者后线治疗及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并且在2022年NCCN临床实践指南:B细胞淋巴瘤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中,Pola-BR方案均被推荐用于R/R DLBCL患者。目前,Pola-BR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治疗R/R DLBCL患者,并预计即将在中国获批上市,这将为更多DLBCL患者带来希望。


星解语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近年来,尽管R/R DLBCL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然有着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特别是对于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常被认为丧失治愈可能性,治疗选择极为有限,亟需更有效、毒性更小、更广泛可用的疗法。研究证实Pola-BR是R/R DLBCL患者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可诱导足够的反应率,具有可接受的毒性,而且可作为CAR-T治疗失败后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除了在R/R DLBCL领域的最新进展,Pola在初治DLBCL领域亦有重大突破,POLARIX研究证实Pola-R-CHP(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和泼尼松)方案可进一步提升DLBCL一线治疗的治愈率,帮助更多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期待未来Pola在中国上市后,造福更多初治以及R/R DLBCL患者。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贺鹏程教授:DLBCL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在一线标准治疗后,约60%的患者不需要进一步治疗。然而,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R/R DLBCL总体预后不良,尤其是3线以上患者,结局极差。CAR-T细胞疗法可以说是为血液肿瘤的治愈带来了突破,但定价和患者可及性限制了CAR-T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而且制备周期长,对CAR-T治疗适用的三线及更后线的患者,等待周期中出现疾病迅速进展的风险很高,患者可能“等不起”。创新ADC药物Pola的价格相对更为实惠,且即用型药物更加便利,为后线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不论是临床研究还是真实世界数据,都验证了Pola的疗效,期待Pola尽快在中国上市,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牛.jpg

牛挺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后)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博士后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初级医疗保健基金会血液病公益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委会副主委,止血与血栓分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外聘专家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

四川省和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贺.png

贺鹏程 教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血液内科主任、干细胞临床研究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委兼秘书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主持结构优化的新型CART国际单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等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共12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著作1部,《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化应用及进展》。荣获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参考文献:

1.Crump M, et al. Blood. 2017;130(16):1800-1808.

2.Ying ZT, et al. Zhonghua Xue Ye Xue Za Zhi. 2018;39(5):382-386.

3.Nagle SJ, et al. Am J Hematol. 2013.

4.朱芳明 ,等.中国新药杂志 ,2021,30(13):1192-1199.

5.Spiegel JY, et al. Blood. 2021 Apr 1;137(13):1832-1835.

6.Michael D. Jain, et al. Blood. 2022 Aug 4; 140(5): 491-503.

7.John H Baird , et al. Blood. 2021 Apr 29;137(17):2321-2325.

8.Sehn LH, et al. Blood Adv. 2022;6(2):533-543.

9.Schuster SJ,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80:45-56.

10.阿基仑赛说明书.

11.Abramson JS, et al. Lancet 2020; 396: 839–52.

12.Ying Z, et al. Cancer Medicine. 2021;10:999–1011.

13.Sehn LH, et al. J Clin Oncol. 2020;38(2):155-165.

14.Felipe Castro, et al. 2020 ASH Oral and Poster 3042.

15.Joanna C. Zurko, et al. 2021ASH Oral 884.

16.M Northend, et al. 2021 ICML Abstract 17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