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聆听血液之音,感知生命律动,万众瞩目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9月23-25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共话血液疾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接受采访,结合临床经验,为我们介绍CAR-T细胞治疗的应用现状。
医脉通:作为免疫疗法中的佼佼者,CAR-T细胞疗法给不少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可否请您简单谈谈CAR-T细胞疗法在全球范围内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
邹德慧教授:近十余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治疗药物发展十分迅速,国内外均已有商业化CAR-T产品上市。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中取得较大突破,而在实体瘤领域中进展相对较慢。在血液肿瘤中,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肿瘤中发展较为成熟,如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以及边缘区淋巴瘤(MZL)以及
与其他新药的发展相比,中国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与国际领先水平间差距较小。中美两国是目前注册CAR-T临床试验最多的两个国家,占全球注册CAR-T临床试验的80%甚至以上。此外,近年来中国注册CAR-T临床试验数量大幅增加。2021年,两款CAR-T细胞疗法(阿基仑赛和
尽管CAR-T细胞疗法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仅十余年,尚处于初期和前期发展阶段,未来尚存巨大发展空间。在未来,应进一步开拓更多适应症、探究更多的CAR-T细胞治疗靶点,并改进CAR-T细胞治疗技术,进一步提升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使更多患者从CAR-T细胞治疗中获益。
医脉通: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中遍地开花。与淋巴瘤相比,髓系肿瘤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可否请您简单谈谈CAR-T在髓系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邹德慧教授:目前来说,CAR-T细胞治疗在B细胞肿瘤中发展相对成熟。CAR-T细胞治疗在T细胞淋巴瘤中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在未来可能进一步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甚至上市。髓系肿瘤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比较大,但CAR-T细胞治疗在髓系肿瘤中的发展较淋巴瘤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髓系肿瘤中虽然存在多个可能的CAR-T细胞治疗靶点, CAR-T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正常的造血细胞和造血干/组细胞产生相对较大的毒性,即明显的“脱靶”骨髓/造血毒性。
在髓系肿瘤中存在多个可能用于CAR-T细胞治疗的抗原靶点,例如CD33、CD123、LeY、CD44v6、CLL1等。以常见的靶点CD123为例,CD123在髓系原始细胞过表达同时表达于正常髓系细胞和造血干/组细胞上低。靶向CD123的ADC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一定的疗效,且对造血干细胞毒性相对较低;但在CD123 CAR-T细胞治疗相关研究中,存在明显的骨髓/造血毒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团队在2022 EHA上报告了一项有关具有新型单链抗体可变区片段(scFvs)抗原结合域的CD123-CD33 复合CAR-T细胞在
邹德慧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 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