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Live | BOC/BOA大会:袁瑛教授谈结直肠癌领域的免疫治疗及ctDNA相关进展
2022-07-07 来源:医脉通


编辑:游士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了让我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分享国际一流科研成果,2022年7月1-2日,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2 China”在济南顺利召开。


本届ASCO年会中,免疫治疗领域重磅研究频出,其中结直肠癌的LBA5和LBA100等研究结果令人振奋。本届BOC/BOA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为我们解读结直肠癌领域的免疫治疗及循环肿瘤DNA(ctDNA)的相关进展。


11.png


医脉通: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探索?


袁瑛教授目前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不同的实体肿瘤中,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关分子标记物有所不同,其异质性比较大。目前的研究显示,对于所有实体瘤,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是一个通用有效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但很可惜的是,除了胃肠道肿瘤和妇科肿瘤之外,MSI-H在肺癌等其他瘤种中的阳性率较低,因此其实用性受到了较大限制。


因此在其他瘤种中,也派生出了对PD-L1的检测和对肿瘤突变负荷(TMB)的检测等。例如在肺癌领域,PD-L1的检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疗效预测指标,但在结直肠癌中,目前并未发现PD-L1的表达水平与疗效之间的密切联系。TMB作为目前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预测指标之一,其预测性在不同瘤种间差异性也较大。因此,就现在的研究进展来说,免疫治疗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还在进行中,根据瘤种的不同,临床的检测指标也存在差异,以此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


医脉通:随着相关探索的深入,目前免疫治疗及免疫联合治疗已经从全身治疗后线逐渐延伸至一线治疗甚至围手术期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的发展?


袁瑛教授在结直肠癌中,根据患者微卫星稳定情况的不同,免疫治疗的疗效存在较大差异。对于MSI-H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用正在从后线走向一线以及新辅助/辅助治疗,这是合乎药物临床应用规律的。目前的结果证实,后线免疫治疗存在临床获益,而KEYNOTE-177研究提示,一线免疫治疗单药疗效优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所以对于MSI-H患者,免疫单药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但这一标准治疗的疗效尚未尽如人意,KEYNOTE-177研究中,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5.1%,这是一个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数字。


那么如何做到更好?诸多研究正在进行尝试。例如,在免疫单药的基础上,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正在进行中的COMMIT研究就是这样一个III期研究,我们也正期待其结果的发表;此外,将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化单免为双免,这也是目前尝试的方向之一,CheckMate-142研究通过45例患者的数据,证明了双免疗效或优于单免,但目前样本量较小,我们期待后续III期试验的验证。


而对于更为常见更多的微卫星稳定(MSS)患者,由于作用机制的关系,此类患者对免疫单药的反应较差,但这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需求不可忽视。因此针对这一需求,大量的研究对免疫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例如去年ESMO大会中的ATEZOTRIBE研究、今年ASCO GI中的CheckMate 9x8研究,以及今年ASCO大会上摘要号为3565和3595的研究等。上述研究中,MSS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获益,但是目前这些获益尚未经过大型III期研究的验证。


我们中心的BBCAPX研究也在这一方向进行了探索,且相关结果登上了今年的ASCO大会,摘要号为3563。研究针对RAS突变的MSS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评估了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用于姑息一线的疗效。研究首期纳入患者25例,结果显示患者ORR可达84%,疾病控制率(DCR)可达100%。此外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治疗后,25例基线时经MDT评估为不可切除的患者中,6例实现了原发灶和转移灶的R0切除,获得了无疾病状态(NED)。


基于这样的前期结果,我们现在正在启动全国的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我们期待在未来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也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占比90%以上的MSS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医脉通:本届ASCO会议上LBA100研究探索了ctDNA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您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怎样的临床指导意义?


袁瑛教授LBA100确实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该研究通过ctDNA的指示,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不行化疗,高风险组则进行化疗,结果证实低风险组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避免了过度治疗,实现了良好的生存获益。研究将ctDNA从复发转移的分子预警标志物,提升到了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高度。


在该研究之前,国内国外大量的研究都提示,术后ctDNA阳性是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该结论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公认。那既然已经知道了患者预后不良,我们是否能够针对患者的高复发风险状态去做一些努力?而对于低危患者,又是否可以避免无效的化疗?LBA100的研究结果无疑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有力的回答。


除了LBA100研究之外,国外及国内的多项研究都在探索ctDNA在临床决策方面的提示作用,探索的思路与LBA100相似,都以避免低危患者的无效化疗,以及针对性地加强高危患者的用药强度为方向。目前这些研究还在进行中,我们期待这些研究可以带来优秀的结果,也期待在这些证据的支撑下,辅助治疗可以从临床引导转变为分子检测指导,更符合我们循证医学和精准治疗的理念。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