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ASCO&EHA|曹军宁教授:双抗Mosunetuzumab无化疗方案,迎来惰淋治疗新时代
2022-06-14 来源:医脉通

2022年欧洲血液学(EHA)年会已于6月9日-1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成功举行。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EHA年会每年都汇聚了大量的血液领域前沿进展,供全球血液同道学习与交流。本次大会中公布了多项关于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Mosunetuzumab(简称Mosun)在淋巴瘤中应用的研究数据,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进行解读和点评,聚焦血液疾病前沿进展,共享学术盛宴。


【EHA Poster 1126】Mosun单药治疗3L+R/R FL老年和年轻患者均有效,耐受性良好[1]


2021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公布了Mosun单药治疗既往接受≥2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FL患者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总缓解率(ORR)为80%,完全缓解(CR)率为60%;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低且可控],本次EHA公布了该研究(NCT02500407)不同年龄的亚组分析。


患者入组后接受8~17个周期的Mosun静脉输注(IV),21天(D)为1个周期(C),阶梯递增剂量给药(C1D1:1mg;C1D8:2mg;C1D15:60mg;C2D1:60mg;C3+D1:30mg)(图1)。C8时评估患者缓解情况,若评估为CR,则停止治疗。若评估为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则持续接受治疗直至完成17个周期,除非出现疾病进展(PD)或不可控的毒性。主要研究终点是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CR(PET/CT),CRS采用ASTCT标准进行分级。


图片1.png

图1 NCT02500407研究设计及给药方案


截至2021年8月27日,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67%(60例)的患者<65岁,33%(30例)的患者≥65岁。在≥65岁的患者中,中位年龄为71(65~90)岁,入组时43%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健康状态(PS)评分为1分,53%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PI)为3~5分,70%的患者Ann Arbor分期为III/IV期;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线数为3(2~8);77%的患者为抗CD20单抗难治,43%的患者为抗CD20单抗和烷化剂双重难治;31%的患者2年内出现疾病进展(POD24)(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1.png

 

Mosun在两个年龄组中均表现出较深和持久的缓解。与年轻患者相比,≥65岁的患者ORR(86.7% [95% CI: 69.3-96.2] vs 76.7% [95% CI: 64.0-86.6])和CR率(70.0% [95% CI: 50.6-85.3] vs 55.0% [95% CI: 41.2-67.9])均更高(表2)。≥65岁的患者1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比例为45.4%(95%CI:22.4–68.4),<65岁的患者为48.1%(95%CI: 34.1–62.0)。


表2 疗效终点

表2.png


安全性方面,3~4级不良事件(AE)发生率在≥65岁和<65岁的患者中相当(73% vs 68%)。在≥65岁的患者中,严重不良事件(SAE)的发生比例更低(37% vs 52%)(表3),CRS的发生率更低(30% vs 52%)(表4),且两组的CRS事件等级均较低,3级以上CRS较为罕见,所有CRS事件均可控。无患者发生失语症癫痫、脑病或脑水肿等神经毒性事件。两组严重感染发生率相近,分别为17%和22%。每个年龄组中均有1例患者因Mosun相关AE而停止治疗。


表3 总体安全性

表3.png

 

表4 CRS总体情况

表4.png


总之,Mosun在年龄≥65岁和<65岁的R/R FL患者中均耐受性良好,在老年患者中观察到的CRS事件和SAEs的发生率较低。


【EHA Poster 1124】Mosun二次治疗R/R NHL患者仍有效,耐受性与初治相当[2]


上述正在进行的单臂I/II期研究(NCT02500407)中,对Mosun单药初始治疗8个周期后获得CR但随后疾病进展的R/R NHL患者,进行Mosun二次治疗并评估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图2)。


图片2.png

 图2 研究设计


在临床截止日期(2021年8月27日),15例患者接受了Mosun再治疗(R/R FL=11例,R/R DLBCL=2例,R/R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R/R转化FL[trFL]=1例)。大多数Mosun再治疗人群为高度难治的NHL人群,POD24发生率达73.3%。


患者按照既往接受的药物剂量和时间表进行Mosun单药治疗,并对之前因发生CRS而减少剂量的患者进行了阶梯剂量递增以降低风险。Mosun再治疗剂量递增方案为:C1D1/C1D8/C1D15/C2D1/C3+D1:1/2/13.5mg(n=1)、1/2/20mg(n=1)、1/2/27mg(n=1)、1/2/40.5mg(n=1)和1/2/60/60/30mg(n=11)。接受Mosun二次治疗的中位周期为8(2-13),中位再治疗时间为4.9个月(0.7-8.4)。疗效可评估的13例患者的无治疗期>6周,其中,9例(69.2%)患者获得客观缓解,6例(46.2%)达到CR(图3)。


图片3.png

图3 Mosun再治疗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缓解情况


安全性方面,Mosun再治疗与初始治疗的安全性一致。任何等级的AE和3级以上AE中最常见的为低磷酸盐血症(n=8,53.3%),5例(33.3%)患者发生≥1次严重AE,所有AE都得到了良好处理,未出现5级AE和导致治疗中止的AE。5例患者(33.3%)发生轻中度CRS(根据Lee,2014;1级,n=4;2级,n=1),均得到良好处理,未见3~4级CRS事件


【ASCO TPS7588 / EHA P1125】Mosun+来那度胺vs R+来那度胺在R/R FL患者中探索[3]


Ib期研究(NCT04246086)的初步数据显示Mosun联合来那度胺(Len),治疗既往接受≥1线治疗的R/R FL患者安全可控,疗效良好(ORR为89.7%、CR率为65.5%),支持启动随机对照III期研究。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CELESTIMO(NCT04712097)研究已经启动。评估Mosun+来那度胺与R+来那度胺在R/R F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PFS(图4)。计划招募全球约16个国家和150个地区约400例患者,已于2021年开始招募。


图片4.png

 图4 CELESTIMO研究设计


专家点评

曹军宁教授:目前FL等惰性NHL的治疗主要为免疫化疗联合方案,近年来奥妥珠单抗苯达莫司汀、来那度胺等药物的使用给患者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但临床上患者对化疗的心理抗拒,以及疾病本身反复复发的痛点,需要更多创新的有效治疗手段。Mosun作为一种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结合,同时与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能够将T细胞募集到B细胞附近,激活T细胞杀死B细胞,从而治疗多种由于B细胞恶变导致的血液肿瘤。


本次EHA公布的这3篇摘要,均为无化疗的Mosun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Mosun的关键I/II期研究(NCT02500407)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osun单药治疗3L+R/R FL老年(≥65岁)患者有效,耐受性良好,AE和CRS的发生率均较低,为老年患者用药提供了证据支持。该研究对于Mosun单药初始治疗获得CR但随后出现PD的R/R NHL患者,再次给予Mosun单药治疗,多数患者仍有效,且与初治具有同样良好的耐受性。这为有限期的固定疗程给药,必要时再次治疗,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患者管理思路。另外,该研究还对Mosun的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Mosun治疗R/R NHL患者,肿瘤细胞CD20表达的缺失是获得性耐药的机制之一,但CD20在大多数PD患者中仍保持表达,因此关于Mosun的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悉Mosun已于今年6月初在欧洲获批单药治疗3L+FL,是首个获批的CD20xCD3双抗。有望成为R/R FL患者新的无化疗治疗选择。Mosun的多项临床研究正在中国开展,包括探索单药方案在中国人群的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及耐受性,亦加入了上述全球多中心III期CELESTIMO临床研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有幸参加了这些临床研究,希望与医疗同道们一起,高质量执行研究,同时期待Mosun早日惠及更多中国FL患者。


6.14头条专家.png

曹军宁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

淋巴瘤多学科副首席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血液学组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Matasar M, et al. EHA 2022; Poster #P1126.

[2] Yoon Cheah C, et al. EHA 2022; Poster #P1124.

[3] J. Nastoupil L, et al. EHA 2022; Poster #P11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