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伏甫教授 | 路长且阻 行则将至
2022-02-16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郑伏甫教授

“ 《安“医”乐业》是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与医脉通合作的人文案例收集项目。泌尿外科系列医师访谈将聚焦前列腺癌领域,基于真实存在的临床需求,探讨前列腺癌规范化诊疗路径及全病程管理对临床患者的重要意义,突出泌尿肿瘤医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专业素养。


医路漫漫,他秉持初心,真诚待人,不忘使命;面对挫折坎坷,他修身自省,严以律己,力求完美。求索之路上,他既是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学者,亦是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良师,在薪火相传下,为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期访谈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郑伏甫教授,请他谈谈自己在泌尿外科且行且思的从医之路,以及他对泌尿外科临床挑战、困境与坚守的思考和观点。


微信图片_20220216172610.png


秉持初心,修身自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跨越医路坎坷


怀着对“白衣天使”和“生命的守护神”的崇敬,毅然选择以“医生”为职业的郑伏甫教授在从医之路开端遇到的第一个“门槛”,就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跨越。学生时代的他曾认为学习好理论知识就能够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可当他真正进入临床工作后,发现这对一位外科医生而言远远不够。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最困难的是不仅要有完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临床实践的积累,外科医生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每一个操作和手术技巧,力求完美。”郑伏甫教授谈到,梅骅教授和郑克立教授两位前辈精益求精的态度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他也常以此鞭策自己,希望能够像前辈那样完美地做好每一台手术,攻克疾病,治愈病人。


但郑伏甫教授也提到,泌尿系三大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都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瘤种,诊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点与困惑。作为一名泌尿外科的医生,除了手术常常持续到深夜、遇到难以沟通的患者、手术和门诊、教学、科研时间的冲突等困难,还要思考如何针对临床问题进行临床相关的研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治疗决策的改变。对郑伏甫教授而言,“不忘初心,坚持做一个好医生”的目标是他前进的方向,也是他不断克服困难的法宝。每当遇到困难或瓶颈而感到迷茫时,他就会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医生这条路,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进行宣誓的,这让他再次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坚持走下去。


除此之外,郑教授特别提到,面对临床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疑难病例和高强度工作产生的压力,临床医师要有终身学习和自我疏解的能力。“在工作之余去运动、读书,去学习和感受新知识,除了专业上保持求知,还可以广泛涉猎社会学科或文学作品等,这能让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活、对待工作。”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学科传承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自己的医学生和实习时期,郑伏甫教授由衷感激每一个阶段导师和带教上级医生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他提到,在自己博士研究生期间,导师郑克立教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也会十分严厉地批评学生不规范的操作,警告他们这些操作可能给患者生命带来的危险,这也令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印象更加深刻,督促自己在有限的条件下反复练习,比如利用罐头瓶和筷子练习深部血管打结、在简易设备下练习抓豆加强腔镜操作等。郑伏甫教授认为,这种严格的要求对外科技术的进步成长非常重要,临床医生只有不停地练习才能达到手术的过程当中真正的精准,尽可能减少手术中的出血,给患者带来获益。


在成为博士生导师后,郑伏甫教授将薪火传承的接力棒接到了自己手中。尽管平衡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有较大的难度,郑伏甫教授还是想尽可能地为带教的研究生多挤出一点时间,为更好地开展临床科研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临床技巧和经验的悉心传授,他还强调重视泌尿外科医生自信心的培养,从包皮环切手术开始,到相对复杂的前列腺癌根治术、肾癌根治术、全膀胱切除术,从小手术的顺利完成到大手术的成功是建立信心最好的方式。同时郑教授认为,对于年轻医生而言,也要在胃肠外科、血管外科及其他学科医师指导下掌握各个专业的基本功,不断地学习、模仿其他医生的操作或技巧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医师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有趣的是,从郑伏甫教授提到最近阅读的《重构学习体验》和《共情管理》这两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他对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思考。《重构学习体验》提到了以成年学生既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性培训技术,《共情管理》则主张运用力学、心理学、行为学、情商理论和共情原理等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有温度的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如今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的郑伏甫教授并没有简单地延续既往的教育方式,而是抱着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兼顾学生体验与内心情感,脚踏实地、尽己所能地做好“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这两件事。


在老一辈泌尿外科专家的引领下,通过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和智慧,目前前列腺癌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教授认为晚期肿瘤治疗困难只是一道短暂的难题,他相信在未来,患者的治疗需求终会被满足,晚期肿瘤治疗的前景终将光明。


医患并肩而战,互信互谅,共寻“最优解”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医学的局限性, 但临床医生始终在为提高治愈比例而不断努力,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尽可能地兼顾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性需求,权衡经济负担、躯体负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对精准的排兵布阵,寻找可能的“最优解”是临床医生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比如对于晚期前列腺癌诊疗,一线的药物选择往往非常关键,而高龄、共病负担高等又是中国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普遍特征,如恩扎卢胺这类心血管安全性更优的药物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综合获益。“尽己所能,方能问心无愧!”郑伏甫教授提到,医生最大的沮丧就是手上缺少有效治疗患者、延长他们生命的方法,而近年来各种创新药物对推动学科发展、改变诊疗策略、改善患者生存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前列腺癌的治疗并不是泌尿外科医生的独立战斗,也需要肿瘤内科、放疗科、同位素科、生物治疗科甚至骨肿瘤科等多学科一起战斗,最大程度的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郑伏甫教授提出在这场持久战中,除了医生对理论和技术的追求,与患者的充分沟通也非常重要。患者是战士,医生是军师,只有医患双方互信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获益。郑伏甫教授感慨道,待人以诚的背后还需要仔细捕捉患者真正的担忧和顾虑,这样才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治疗方案,建立起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我国前列腺癌首诊晚期患者占比较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患者的心态也会发生改变,需要特别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预期和承受能力,充分的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我个人而言,和患者并肩作战的经历中,不乏陪伴数十年的‘战友’,不少患者早期就进行根治,一直随访至今,十多年来情况控制良好。作为一个医生,没有比使患者恢复健康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郑教授眼中,患者更像是朋友,与朋友并肩作战,共同战胜疾病,是他行医路上最满意的成绩。


小结


如今微创外科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发展非常迅猛,如何顺应新的微创医学体系的发展、适应新的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是每个年轻泌尿外科医生值得思索的问题。智慧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兴起,泌尿外科的创新应用无不与高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有关,做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敏感性,有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的能力,应不断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泌尿外科的发展要求。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更重要的是未来自己还要不停的提高自己的本领,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谦虚努力的去提高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