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 | 应志涛教授:CAR-T细胞治疗前景可期,不良反应需要积极应对
2022-01-3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CAR-T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最具创新性和发展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值此2022年初,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谈一谈CAR-T细胞治疗在2021年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前景展望。


中国商业化CAR-T元年开启,为血液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CAR-T疗法在国内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为血液肿瘤晚期患者带来了一线希望。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有5款治疗血液肿瘤的CAR-T获批,其中4款靶向CD19,适应证覆盖大B细胞淋巴瘤(LBC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滤泡性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还有1款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适应证为多发性骨髓瘤(MM)。2021年国内有2款靶向CD19的CAR-T细胞产品(阿基仑赛和瑞基奥仑赛)相继获批上市,用于治疗LBCL。

 

应志涛教授表示,2021年是我国CAR-T细胞的商业化元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牵头的RELIANCE注册研究更新了长期随访数据,中位随访17.9个月,1年总生存(OS)率达76.8%。结合国外ZUMA-1、JULIET及TRANSCEND NHL 001的长期随访数据,单一CAR-T细胞输注,可能治愈一部分复发难治LBCL患者。


在淋巴瘤方面,朱军教授牵头的瑞基奥仑赛用于治疗FL的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入组,该适应证有望在今年获批;CAR-T治疗MCL相关研究也在积极进行中,相应的商业化产品进度稍慢。在MM方面,靶向BCMA的CAR-T产品有望在2023年获批。此外,CAR-T在白血病相关研究中的进展顺利,相信相应的产品会在未来几年内可及。


CAR-T的不良反应仍是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随着CAR-T细胞疗法在中国的上市和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CAR-T细胞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监控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CAR-T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CRS的首发症状是发热,患者可迅速发展为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同时可能伴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ICANS是CAR-T细胞治疗的第二大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命。


应志涛教授表示,对于CAR-T主要不良反应CRS和ICANS的管理和应对措施而言,统一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工作,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不同分级进行相应处理。既往用于CRS和ICANS的评级系统有很多,包括CTCAE评级、Lee评级、MSKCC评级等系统,各种评级系统的评价要素、评级方法各不相同,指导用药也不尽相同,且不同中心又有自己独立的评级体系。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心应用2019年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协会(ASTCT)公布的一致性评级体系(ASTCT评级系统)。


简单来讲:1级CRS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2级CRS可考虑使用托珠单抗;3级CRS应考虑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托珠单抗和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治疗;4级CRS需要入住ICU,继续使用托珠单抗和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此外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血管收缩药和/或正压通气进行抢救治疗。对于ICANS,激素是一线治疗,托珠单抗的血脑屏障穿透性不佳,缓解神经毒性的疗效有限,并可能增加神经毒性风险。1级ICANS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2级ICANS应考虑使用皮质激素治疗;3级和4级ICANS除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外,还应转入ICU,进行气道保护、机械通气和插管、抗癫痫治疗等。此外,应志涛教授强调,在处理ICANS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请神经科专家进行会诊。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中心、不同CAR-T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志涛教授随后也表示,目前对于CAR-T的不良反应,大中心的经验逐渐丰富,对相应的处理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和更强的整体把握,使得CAR-T治疗更为安全。


CAR-T治疗血液肿瘤前景可期


目前国内针对血液肿瘤进行临床试验数量较多的CAR-T靶点为CD19和BCMA,针对这两个靶点的CAR-T均已有成药。其他在研靶点包括CD20、CD22、CD30、SLAMF7、CD79b、CD7、CD5等,此外,由于单靶点CAR-T可造成选择性压力,导致抗原表达丢失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继而导致原发或继发性耐药,因此双靶点CAR-T也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治疗方法,目前在研双靶点CAR-T包括CD19-CD20、CD19-CD22、CD19-BCMA、CD38-BCMA等。以上相应的CAR-T疗法还处于比较早期的研究阶段,还存在很多未知,仍然需要严密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目前国内外CAR-T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已经进入爆发期,应志涛教授表示期待这些新靶点CAT-T药物能够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应志涛.png

应志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

2009年开始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