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新教授:2021年糖尿病领域年度重大进展回顾
2022-01-27 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关键词: 糖尿病

本文经郭立新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引言:2021年,国内外糖尿病领域在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郭立新教授对其中重要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内容涵盖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糖尿病地图,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的进展,并对国内外2021年发布的重要指南与共识进行梳理。

 

 1643263069403795.jpg

郭立新 教授

 

专家介绍: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1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入第2个年头,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内分泌科医务工作者要面对疫情和糖尿病等慢病两线作战。2021年也是胰岛素被发现的100周年,100年来糖尿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学者追求科技创新的脚步也不曾停歇,国内外糖尿病领域在预防、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现对2021年国内外糖尿病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一、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地图发布

 

2021年12月6日,IDF官方网站发布了2021年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5.37亿例,全球约1/1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与2019年相比,糖尿病患者增加了7 400万例,增幅达16%。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病率将进一步上升至12.2%,患病人数将增加到7.83亿例。2021年约有670万人死于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占到了全因死亡人数的12.2%。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医疗卫生支出将近1万亿美元,占总医疗卫生支出的9%。

 

中国面临的糖尿病防控形势严峻。根据IDF 2021糖尿病地图,中国是成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过去的10余年间(2011至2021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由9 000万例增加至1.4亿例,增幅达56%,其中约7 283万例患者尚未被确诊,比例高达51.7%。另外,约有1.7亿成人伴有糖耐量受损,约2700万成人伴有空腹血糖受损,这些人群都是糖尿病人群的“后备军”。预测到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1.744亿例。

 

二、1型糖尿病(T1DM)

 

1. 中国T1DM的发病率研究: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T1DM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之一。但一项新近发表的关于中国发病率的研究中,通过对2007至2017年北京地区2 170万常住居民中T1DM发病率的统计,推算出自然人群中国T1DM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T1DM的发病率在10年间明显升高,从2007年的2.72/10万显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万。进一步对各年龄组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0~14岁和15~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无显著增加,但≥30岁年龄组的T1DM发病率从1.87/10万显著增加到3.52/10万。研究者预测,T1DM的发病人数在未来10年内将增加1.57倍,且新增的T1DM患者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成人。虽然该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T1DM的患病率和累积患者增加的趋势依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2.胰岛素治疗的进展与思考:T1DM临床上表现为胰岛素分泌障碍、血糖增高且具有酮症倾向,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021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回首百年间,从班廷的“灵光一现”到多伦多实验室的无数次分离、纯化、治疗实验,从来自动物胰腺的有限提取物到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安全性、便捷性和可及性快速发展。胰岛素的发现使T1DM不再是不治之症,大大改善了T1DM患者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尽管胰岛素是一个“奇迹之药”,但它还远不是一个“完美之药”。例如,外周注射的给药方式使其无法模拟生理的门静脉-外周血胰岛素水平梯度,每日1次或多次的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负担、降低了依从性,此外低血糖风险仍是不可回避的安全性问题。

 

3.未被满足的临床需要推动着胰岛素的研发:2000年第1个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上市,使得大部分患者对基础胰岛素的需求通过每日1次注射即可得到满足。可喜的是,在经历了20余年的基础胰岛素日制剂时代后,胰岛素周制剂走入了我们的视野。胰岛素周制剂与既往每日注射1次的长效胰岛素相比,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每周只需注射1次,可以极大地降低患者的注射负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目前,全球范围内多种胰岛素周制剂正在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另外1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口服、吸入等方式给药。其实自胰岛素发现第2年起,著名的现代糖尿病学奠基人Joslin博士就曾提出过口服给药的设想,但迄今为止众多研发尝试均告失败,尚无产品获批上市。关键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仍无法解决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太低的问题。尽管已经有了进入后期临床阶段的口服胰岛素,但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限制了疗效,目前看来都只能用于胰岛素的补充治疗,在病程较长、胰岛功能差或胰岛素抵抗严重等需要较高胰岛素剂量的患者治疗中仍无法替代注射制剂,而且还存在药物经济学方面的挑战(口服给药剂量远高于注射给药)。吸入胰岛素仍然充满艰险与挑战,尽管曾有两款产品上市,但因疗效不能达到预期以及显著的使用限制和安全性问题,并未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目前看来短期内很难有新的产品扭转这一局势。

 

在降低低血糖风险方面,闭环胰岛素系统(人工胰腺)可以通过持续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数据实时调节胰岛素输注的速率,有效降低血糖波动,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在闭环系统中纳入包括胰高血糖素在内的多种激素,或许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的血糖调节模式,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是葡萄糖感应性胰岛素(又被称为“智能胰岛素”),简单而言,其机制是通过在胰岛素上连接葡萄糖水平敏感的分子,实现仅在血糖水平升高时释放或激活胰岛素,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或降低时使胰岛素处于非激活状态,目前有多个产品已经进入了临床开发阶段。

 

4.首个T1DM预防药物有望获批:T1DM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诱导胰岛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机体对胰岛β细胞的自体免疫反应先于T1DM的临床发作,此时患者已经失去80%~90%的β细胞。在临床诊断之后,这种自身免疫性的损害仍然持续。因此,需要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就进行预防或临床前干预。既往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手段,包括饮食干预(使用酪蛋白水解配方奶粉、推迟麸质暴露时间等)和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皮下、鼻腔或口服给予小剂量胰岛素)等,但其获益都是不确定的。考虑到T1DM的免疫损害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介导,采用靶向T/B细胞或相关炎症因子的免疫调节是T1DM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研发方向。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被认为具有很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也是免疫疾病治疗药物的重要类别。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很早以前就曾被尝试用于T1DM的治疗,但其改善受试者C肽水平和血糖的作用无法持续。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戈利木单抗在新诊断T1DM患者中的小型研究中发现,其虽可增加C肽水平、减少胰岛素剂量,但并未改善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靶向CD3的单抗Teplizumab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和最坚定的一员,尽管在新诊断T1DM患者中进行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未能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但另一项在T1DM患者的非糖尿病亲属中进行的预防研究显示,Teplizumab与安慰剂相比可以将高危人群的中位发病时间推迟2年。获益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但推迟发病2年的临床意义或许尚有争议。2021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咨询委员会以10∶7的微弱优势支持Teplizumab用于T1DM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治疗,目前该上市申请还在进一步审查中,如果最终获批,将会是第一个被正式批准用于T1DM预防的药物。

 

5.干细胞治疗初见曙光:由于T1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2型糖尿病(T2DM)的病程晚期也与之类似,因此,能够恢复功能性β细胞的胰岛/干细胞移植一直被认为是最终能够“治愈”糖尿病的终极手段。胰岛移植受供体短缺所限,很难大规模应用,而干细胞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工业化的手段大批量生产。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这一概念虽已被提出很多年,但如何在体外诱导、分离和纯化出合格的干细胞,保证移植后细胞的定向分化、长期存活并发挥功能,以及如何使其免于被人体免疫系统攻击,都是有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2021年Cell子刊Cell Stem Cell和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了2篇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T1DM临床试验的突破性结果。在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中,26例T1DM患者接受了PEC-01s细胞移植。PEC-01s是一种由人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的胰腺内胚层细胞,包被于特殊材料制成的封装装置中,植入到T1DM患者皮下后可以发生血管化。在这项研究中,植入的细胞可以长期存活、分化为成熟的β细胞(对葡萄糖敏感、可以分泌胰岛素),使得患者的C肽分泌增高、胰岛素用量下降。但因为封装装置不具有免疫豁免的保护效应,患者仍需要同时使用全身免疫抑制剂。尽管如此,这项积极的结果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干细胞治疗的应用前景和治愈糖尿病的希望。

 

三、2型糖尿病(T2DM)

 

1. 中国T2DM病理机制新见解:既往观点认为,与高加索人相比,包括中国人群在内的东亚人群β细胞功能更差,而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但随着近年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及与之相伴的T2DM患病率持续走高,这一观点需要得到重新审视。中国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队列研究(简称4C研究)纳入了9万余名40岁以上基线无糖尿病的成年人,经过约3年的随访,评估胰岛素抵抗(以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估)和β细胞功能障碍(以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评估)对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以及肥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约24.4%的新发糖尿病风险可归因于胰岛素抵抗,12.4%可归因于β细胞功能障碍。该研究创新性地证实了在中国成年人中,与β细胞功能障碍相比,胰岛素抵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更强,并且在肥胖成人中这种关联进一步强化。因此要遏制糖尿病的流行,应同时关注肥胖的管理,这无疑对制定进一步的糖尿病防控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2. 治疗理念的革新:近年来,国内外T2DM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大进展,特别是发现了一些既能够降低血糖又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良好结果使得人们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理念和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治疗目标由单纯关注血糖控制转向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结局。2018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共同发布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推荐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观念的变迁,在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其高危因素、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的T2DM患者中,应优先选用有相应结局获益证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2021版ADA指南进一步指出,这一推荐无需考虑患者的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目标或者二甲双胍的使用。日前,2022版ADA指南正式公布,新版指南的更新点之一是并未强调二甲双胍在T2DM治疗中的“基石”地位,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应根据患者并发症情况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以期改善患者结局的观念。在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高危因素、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中,推荐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可根据控糖需求添加或不添加二甲双胍)。尽管多个心血管结局研究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了SGLT2抑制剂在改善心力衰竭方面的显著作用,2021年公布的Emperor Preserved研究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中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试验,也使得恩格列净成为首个在不同射血分数水平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都有获益证据的药物。

 

3. 新治疗靶点的进展:2005年首个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获批,2012年首个SGLT2抑制剂获批,这两类药物也成了近年来研究热度高、获批药物数量多的降糖药物类别。但此后再无针对新靶点的T2DM药物获得FDA或欧洲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或许也反映了在T2DM病理生理机制探索方面已经进入了缓慢进展期。2021年6月,日本药监部门批准了Imeglimin用于T2DM的上市申请,这是一种全新机制的药物,主要靶向线粒体能量代谢。此外,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也是全球首个完成Ⅲ期临床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多扎格列艾汀也于2021年在中国递交了上市申请。这两个全新机制的产品是否能够给更广泛的人群带来治疗获益还有待在上市后的临床使用中进一步验证。还有多个极具潜力的T2DM治疗药物正在快速进展,其中基于胃肠激素改造的药物及其复合制剂的发展蓬勃。GLP-1受体激动剂与多种肽类药物[胰岛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多肽(GIP)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受体激动剂、胰淀素类似物及多肽YY类似物等的复合制剂]配合,可能达到更强的降糖疗效以及减轻体重、心血管保护、改善脂肪肝等多方面的获益。2021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另一个创新药物是由德谷胰岛素与利拉鲁肽组成的合剂,而胰岛素周制剂icodec与司美格鲁肽组成的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合剂的周制剂也已经获批了临床试验申请。2021年ADA年会公布了GLP-1/GIP受体双激动剂Tirzepatide在T2DM患者中令人惊艳的Ⅲ期临床数据,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最高达2.41%,体重减轻最高达11.3 kg,且低血糖风险很低。Tirzepatide已经在美国和欧洲递交了上市申请,有望在2022年获批。

 

4. 中国T2DM患者用药情况及医疗费用变化:一项利用北京市医保数据库进行的研究,分析了从2016到2018年北京市糖尿病患者处方数量、用药情况、合并症情况和治疗费用的变化,结果发现3年间,糖尿病患者平均处方量减少了9%,降糖药使用数量减少了3.6%,药物治疗费用降低了18.4%。降糖药物类别中,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的使用比例仅为32.9%;近年来获益证据较多、在指南中地位不断提升的新型降糖药物处方比例很低。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成果可以从北京地区的这项研究中窥见一斑,北京医保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和成本逐渐减低;同时也应看到真实世界的临床用药实践仍与诊疗指南之间存在差距。

 

四、2021年度发布的重要指南与共识

 

指南与共识能够为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特定临床问题的指导性建议和推荐意见,从而减少不恰当的临床决策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2021年发布了众多指南与共识,涵盖糖尿病管理、预防、诊疗、并发症/合并症等各个方面,现将重要的指南与共识梳理如下。

 

(一)糖尿病管理综合指南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021年4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正式发布,该指南每3~4年更新1版,上一版为2017年版。几年间,国内外糖尿病相关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管理理念不断更新。新版指南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相关预防、诊断、监测、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等都做出了重大更新,其中降糖药物治疗路径的更新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结局为导向的理念,对中国T2DM患者的规范化诊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这是首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由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糖尿病和老年病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同撰写。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攀升和老龄化的进展,老年糖尿病患者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老年糖尿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监测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该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师对国内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综合管理提供了指引,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

 

3. 2021 ADA/EASD共识报告——成人T1DM患者的管理:此前国际上虽有多版针对T1DM的指南或共识文件,但大多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T1DM的建议“混搭”或“捆绑”,未能将各自的特性加以区分,不利于对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基于此,ADA和EASD成立了专家小组,制定了成人T1DM管理的共识报告。在今年的ADA和EASD年会上均有针对本共识的专场研讨会,经过相关专家的充分讨论后,于2021年11月在两个学会的官方期刊正式发布,其中总结了近年来T1DM诊疗的新进展,以期为此类患者做出最佳医疗实践指导,改善健康结局。

 

4. 2022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自1989年首次发布以来,ADA糖尿病诊疗标准(简称ADA指南)每年更新1次,及时纳入领域的新证据,并对管理推荐、治疗路径进行动态调整。2022版ADA指南于2021年12月21日发布,新版指南更加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个体因素以制定管理策略的原则。其中T2DM管理路径的更新格外引人关注,新路径中二甲双胍不再是唯一推荐的一线用药,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或CKD的患者中,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可以作为起始治疗的选择,根据控糖需要联合或不联合二甲双胍。此外,在糖尿病的合并症中,指南进一步强化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炎的关注,添加了最新的药物研发进展和管理推荐。糖尿病肾病此前被放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章节,随着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病(DKD)/CKD相关新证据、新治疗手段的丰富,2022 ADA指南首次将CKD独立成章,并纳入了2021年被FDA批准的DKD治疗药物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该药物已经在中国递交了用于DKD的上市申请,预计可能在2022年获批。

 

(二)糖尿病预防、筛查与血糖监测及新技术

 

1.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反应,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11年发布了第一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进行了1次修订。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糖监测的方法不断向便捷、准确、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和扫描式持续葡萄糖监测(FGM)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血糖监测技术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结合最新的临床证据制定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

 

2. 2021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临床实践指南——糖尿病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出现的糖尿病管理新技术、新设备可以帮助患者更安全、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并且提高患者管理的方便性和依从性。2021年6月,AACE发布了有关糖尿病管理新技术的临床实践指南,主要针对新的血糖监测技术(CGM)和新的胰岛素递送系统(连接型胰岛素笔、闭环式胰岛素泵等)以及互联网医疗和智能手机应用等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综述了相关证据的更新并做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推荐。

 

3. 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高血糖,包括糖尿病所致以及应激性高血糖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可增加围手术期感染、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为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糖管理,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牵头制定了《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以期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提供实用性的指导,以减少血糖波动引起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4. 2021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建议声明——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筛查:USPSTF在2015版《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声明》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建议在35~70岁超重或肥胖人群进行糖尿病前期和T2DM筛查。

 

5. 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使得新的疾病诊疗和管理模式逐渐承担了越发重要的职责,而近期的疫情也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提速发展。慢病管理是互联网医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之一,首个有关糖尿病线上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立足于目前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管理的专家建议,有利于推动线上线下诊疗服务的有效结合。

 

(三)糖尿病治疗

 

1. 2021 ADA组织编写的共识报告——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近年来,随着对T2DM自然病程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多种干预手段使得T2DM患者血糖暂时或长期恢复至正常水平的临床证据的出现,学界对T2DM缓解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更多的探讨和评估,以进一步指导未来的研究。2021年8月,ADA组织专家组讨论并达成的共识报告在多个学会的官方期刊发表,共识推荐在“缓解”“逆转”“治愈”等词汇中选择“缓解”作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且重新定义了缓解的标准,不再区分“部分缓解”与“完全缓解”。

 

2.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结合上述ADA共识报告及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国专家也于2021年制定和发布了中国首个有关T2DM缓解的专家共识,分别从T2DM缓解的定义、机制、条件、方法、临床路径以及预后改善6个方面进行了相关介绍和推荐,以指导临床实践,帮助更多T2DM患者在早期得到积极干预和疾病缓解的机会,改善长期预后。

 

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首部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于2009年发布,此后在2010和2014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8月,再次更新后的2021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共同发布。新版指南重点更新了不同糖尿病人群使用胰岛素泵的临床证据、剂量推荐及血糖控制推荐目标,并纳入了新指标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此外,还进一步涵盖或更新了有关中国市场主要胰岛素泵型号、胰岛素泵治疗期间饮食运动管理、低血糖及高血糖对策等内容。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中国学者在早期进行的研究为胰岛素短期强化的获益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自2013年开始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被推荐用于缓解糖尿病高糖毒性,是部分患者实现“临床缓解“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一直缺乏具体的、具有指导性的临床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实施方法和路径缺乏可供参照的方案,难以保证患者充分获益。新版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应运而生,充分探讨了短期胰岛素强化的适用人群、实施细节、更易获得缓解的患者特征、联合用药方案及后续管理方案。

 

5. 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胰岛素目前仍是作用最强的降糖药和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百年的发展,胰岛素制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类,临床医师和患者拥有了更丰富的治疗选择。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而言,需要掌握不同种类胰岛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适用人群,相关知识的拓展有利于规范胰岛素在基层的使用。本共识除了详细介绍现有胰岛素品类的特点、治疗方案、剂量调整及血糖监测以外,还特别指出了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胰岛素使用,对于基层的胰岛素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注射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与胰岛素种类、注射是否规范、胰岛素应用时长具有相关性。其发生率高,除了造成相应部位外观改变外,更重要的是皮下脂肪增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疗效、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引起难以解释的低血糖事件。目前针对胰岛素注射相关的皮下脂肪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皮下脂肪增生的危害、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评估手段,以帮助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预防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基于规范化临床胰岛素注射、减少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相关需求,中国首个相关共识于2021年发布。

 

7. 2021亚洲专家建议——亚洲2型糖尿病合并肾脏病患者应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亚洲糖尿病患者合并DKD的风险高、进展速度快,近年来,包括DAPA-CKD、CREDENCE和DELIGHT研究在内的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SGLT2抑制剂治疗对于肾脏的有益作用。专家组进一步分析了亚洲糖尿病患者应用此类药物的获益,并为临床医师在此类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做出指导建议。

 

(四)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管理

 

1.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为此前2014版“专家共识”及2019版“临床指南”的更新版,进一步纳入了近2年针对DKD的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在肾脏结局研究和心血管结局研究中的肾脏获益证据,并基于这些证据进行了治疗路径推荐,根据肾功能情况,优先推荐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的应用。

 

2.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近年来,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代谢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阿尔兹海默病相关药物研发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减少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早期识别认知障碍的发生、对已发生认知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恰当管理,需要相应科室的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认知障碍,并具备识别和诊治的能力。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3. 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临床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多样,从症状隐匿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此外临床对于神经病变的评估在不同地区和医院差异较大。目前仍缺乏针对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因此,规范化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共识通过对标准筛查、诊断和管理流程的推荐,旨在规范化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治,并促进该领域更多高质量证据的产生。

 

4. 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糖尿病相关眼病的管理需要内分泌科与眼科的密切合作,为了充分保证跨学科之间认知与执行的一致性,201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邀请内分泌及眼科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首部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共识》;此后又于2021年进行了更新,并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及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内容,形成了新版的《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

 

5. 2021 国际专家共识建议——临床实践中糖尿病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的筛查、诊断和管理:糖尿病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但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来自国际专家组的针对糖尿病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的筛查、诊断和治疗的共识建议可能帮助临床医师提高糖尿病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的管理能力。

 

6. 2021亚太心脏病学会共识建议——优化T2DM患者的心血管结局:由亚太心脏病学会发布的共识建议,针对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管理梳理了相关证据,强调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优化血糖控制,并就降糖、降压和抗血小板治疗做出了相关建议。

 

其他相关指南和共识还包括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21年版)以及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年版)。

 

五、总结与展望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大流行带来了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这既有体检和糖尿病筛查更为普遍、诊断标准更加科学严谨的因素,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以及老龄化的影响。必须看到的是,经年累月发病率的持续增加,累积患者的数目也在快速增长,长病程及低治疗达标率使得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将成为我们已经或即将面对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随着药物研发、监测技术和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不断涌现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药物和方法能够在良好的血糖控制的基础上给患者带来多重获益,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临床结局。期待未来糖尿病研究领域的持续长足发展,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管理,并有朝一日最终治愈这一疾病。

 

本文来源:郭立新. 2021年糖尿病领域年度重大进展回顾[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 : 1-8.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20114-0003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