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1月14-16日,第二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会议以“强基础、重临床、促转化——构筑血液学创新发展新生态”为主题,众多血液学界专家、同仁汇聚一堂,共同交流血液学前沿进展,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赖永榕教授介绍了
地贫的流行病学研究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因最早发现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而得名。地贫是一组遗传性
地贫的基因治疗进展
地贫是一种单基因病,近十年来,研究者对地贫的基因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临床。2019年6月,betibeglogene autotemcel(beti-cel;含βA-T87Q珠蛋白编码基因的自体CD34+细胞)获欧盟批准,成为首款治疗β-地贫的基因疗法。β-地贫的基因治疗是人类疾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使近7成患者基因治疗后不再依赖
赖永榕教授表示,目前,提高胎儿期血红蛋白HbF水平替代成人HbA是β-地贫治疗的公认策略,因为β地贫患者的HbF水平越高症状就越轻,提高HbF水平的两种主要策略包括破坏抑制HBG转录的抑制因子表达和破坏HBG启动子与转录抑制相关的序列,目前相关小样本研究已经在国内逐步开展,初步结果显示了较好的疗效,赖永榕教授表示该疗法有望优于beti-cel治疗。
地贫的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地贫最成熟以及可根治的治疗方法。根据赖永榕教授介绍,截至2021年4月,我国地贫移植例数为38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完成871例地贫的移植,移植数量排名第一,治愈率达94%,主要以HLA同胞全相合移植为主(617例),无关供者移植有190例,单倍体移植有64例。随后,赖永榕教授介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在移植治疗地贫方面进展迅速,移植后并发症控制较好。相比于文献报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胞移植后急性
地贫的药物治疗进展
赖永榕教授表示,近年来,地贫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此外,在2021年EHA会议上公布的一项II期、双盲、随机(2:1)、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了罗特西普在非输血依赖地贫患者中的疗效,罗特西普组100例,安慰剂组50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3-24周期间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提高≥1.0g/dL,罗特西普组有77.1%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安慰剂组没有患者达到主要终点。赖永榕教授表示,罗特西普对非输血依赖型地贫患者的疗效更好,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总体安全性良好。
地贫的祛铁治疗动向
地贫患者铁过载风险较高,因此祛铁治疗是地贫治疗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显示,铁过载患者(SF≥800μg/L)如不治疗,绝大部分在10年内会出现并发症,而祛铁治疗可以减少地贫患者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非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年版)》均表明祛铁治疗是地贫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赖永榕教授介绍道,目前,国内有三种螯合剂用于地贫的祛铁治疗,包括
随后,赖永榕教授介绍道,铁过载的治疗目标包括清除有毒的非结合不稳定铁、降低血清铁蛋白达到<500-1000μg/L并长期维持、清除重要器官和组织内蓄积的过量铁。由于依从性差和/或更合适的螯合剂可及性差,使得绝大多数或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要达到铁过载的治疗目标需要长期坚持使用铁螯合剂治疗,需要患者及家属极大地配合和坚持。
最后,赖永榕教授强调,地贫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还会影响存活患者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社会、情感和心理的多方面挑战,随着地贫患者生命的延长,地贫的治疗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赖永榕 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全国常务委员
广西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教育部课题1项
获广西科技进步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