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医脉通:首先,请您介绍下目前我国MM的治疗现状?还存在哪些治疗难点?
陈文明教授:近年来,越来越多MM的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如IMiD
医脉通:近年来,针对BCMA靶点的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ADC和BsAb的研究进展迅速,相关精彩研究报告屡次在国内外会议中崭露头角。那么能否请您介绍下BCMA成为热门靶点的原因是什么?
陈文明教授:在骨髓瘤细胞表面表达多种抗原,比如较为常用的CD38、CD138、BCMA等。CD38和CD138尽管表达很强,但在经过其他抗体刺激后,表达水平不稳定;而BCMA不仅在骨髓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且在外源性刺激下也能稳定表达,这些特性使得它成为MM治疗的一个非常热门的靶点。
针对BCMA靶点,目前开发了三类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ADC是细胞毒类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杀伤骨髓瘤细胞,一方面药物通过BCMA抗体与骨髓瘤细胞结合,从而将所偶联的细胞毒药物导入,引起骨髓瘤细胞DNA损伤而发生凋亡,另一方面ADC药物也可以通过抗体依赖性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杀伤骨髓瘤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都是利用T细胞来杀伤肿瘤活性,双特异性抗体相当于一座桥梁,与骨髓瘤细胞上的BCMA靶点和T细胞上的CD3结合,激活T细胞免疫从而诱导骨髓瘤细胞裂解,CAR-T直接使T细胞表面表达抗BCMA抗体,抗体和肿瘤细胞结合后活化T细胞,活化的T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二者在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医脉通:您和团队探索全人源抗BCMA自体CAR-T细胞CT053治疗RRM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LUMMICAR-1研究)入选今年ASH的壁报展示,能否请您介绍下这项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陈文明教授:CT053是一种针对RRMM患者的CAR-T细胞疗法,我们探索了其在RRMM患者(≥3线既往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在2020 ASH大会上报道了初步的观察结果,在2021 ASH大会上公布了Ⅰ期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共入组14例患者,分为两个剂量组,1×108 CAR-T细胞组3例,1.5×108 CAR-T细胞组11例。
截至2021年7月8日,中位随访13.6个月,CT053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AE)是血液学毒性(发生在输注后3个月内),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或剂量相关的死亡,没有≥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神经毒性。总缓解率(ORR)为100%(14/14),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sCR率为78.6%(11/14),≥VGPR率为92.9%(13/14)。不伴有髓外病变(EMD)患者的CR/sCR率为91.7%(11/12)。12个月PFS率为85.7%,EMD患者的12个月PFS率高达100%。Ⅱ期的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治疗MM的CAR-T细胞药物。
医脉通:在MM的治疗中,靶向BCMA的疗法(CAR-T疗法、ADC和BsAb)能否前移?
陈文明教授:目前,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CAR-T治疗MM的临床试验都是针对复发难治的末线治疗患者,如果这些药物用于前线,效果可能会更好。目前也在开展靶向BCMA的ADC药物联合其他的细胞毒药物(如PI)前线应用的探索,期待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缓解率。双特异性抗体需要利用患者体内的T细胞杀伤肿瘤,如果应用较晚,患者经过多次化疗后,体内T细胞数量和功能会受影响,因此可以尝试双特异性抗体前线应用,疗效可能会更佳,目前双特异性抗体用于一到三线治疗也正在探索中。CAR-T同样也在探索一线治疗、维持治疗、清除MRD或用于一到三线复发患者的治疗,期待未来患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都可以从CAR-T治疗中获益。
医脉通:美国研究者在今年ASH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靶向BCMA疗法似乎与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关,与CAR-T受者相比,BsAb重复用药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原因,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文明教授:BCMA不仅表达于骨髓瘤细胞表面,还表达于成熟B细胞表面。因此靶向BCMA的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不仅清除了肿瘤细胞,也清除了成熟B细胞,因此患者会出现体液免疫缺陷,体液免疫缺陷后,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为了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定期给患者输注丙种球蛋白,减少感染风险。
医脉通:您认为未来RRMM的重点探索方向是什么?
陈文明教授:近年来治疗MM新药越来越多,包括PI、IMiD、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靶向药,还有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等。这么多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及后线的治疗中,应该如何排列组合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应该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陈文明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
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顾问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