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解读 | 梁军教授:一路披荆斩棘,肝癌诊疗正迎来全新曙光
2021-10-1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肝癌


“聚焦创新研究,引领原创未来”——第二十四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9月25~29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为我们介绍近几年肝癌治疗策略和药物的最新进展。


微信截图_20211011150338.png


中国肝癌诊疗多重难题待解


梁军教授:我们国家是肝癌大国,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居全球首位,患者数量多、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是我国肝癌防治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蓬勃发展,肝癌的治疗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继2007年索拉非尼上市后,仑伐替尼瑞戈非尼阿帕替尼、多纳非尼等一系列分子靶向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肝癌系统治疗的发展。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上市后,肝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成功,为肝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促进肝癌治疗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此外,肝癌外科手术以及各种局部治疗手段如微创、介入等技术不断发展,与系统治疗联合作战,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立体的、全过程的肝癌综合治疗模式。无论是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中,我们都看到肝癌综合治疗模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肝癌创新药物也会越来越多。在今年CSCO会议上秦叔逵教授就介绍了小分子免疫调节创新药物阿可拉定对比华蟾素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我相信,随着多学科诊疗的推进、系统治疗的发展以及局部治疗手段的进步,更多的肝癌患者有望走向“治愈”。


靶向联合免疫助力改写肝癌患者结局


梁军教授:近年来,靶向治疗的进步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但是和我们预期的还有所差距。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治疗效果,联合治疗就成为我们积极探索的方向。经过长期探索,在IMbrave15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免疫联合疗法(“T+A”方案)打破了既往治疗僵局,在经过中位时长15.6个月的随访后,中位总生存(OS)达到19.2个月,在中国患者中,中位OS达到了24.0个月。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与索拉非尼相比,“T+A”的毒副反应小,耐受性很好,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可乐”组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双艾”方案)在肝癌治疗中也已被证实疗效显著。


当然临床医生在为肿瘤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有效性、不良反应、药物性价比、患者生活质量等,真正实现对每一个患者进行'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CSCO指南推动肝癌诊疗走向规范化


梁军教授:CSCO肝癌指南是秦叔逵院长的带领下,广泛征求意见,历经数次讨论和修改制定的。由于东西方的肝癌存在高度异质性,因此国际指南并不能搬来直接适用。CSCO肝癌指南既参考了国际指南,又极具“中国特色”,纳入的研究成果中来自中国的研究超过一半,充分考虑药物可及性和药物经济学,根据证据级别和专家推荐级别对治疗做了不同推荐,对中国临床医生更具指导意义。CSCO肝癌指南像一本口袋书,临床使用起来更接“地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