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4-16日,第五届杭州湘湖国际乳腺癌峰会(HXIBCS)暨第六届杭州湘湖乳腺癌中青年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在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年会专场中,嘉兴市第二医院的范耀华教授发表了以肝癌治疗进展为主题的演讲。会后,医脉通特邀范耀华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她对肝癌治疗进展的观点。
多样的发病机制,多元的治疗方案
中国的肝癌发病机制与欧美存在差异,在欧美,肝癌的发病多由肥胖、脂肪肝引起的肝硬化导致。而在中国,病毒性肝炎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肝炎—肝硬化—肝癌”是构成肝癌发生的“三部曲”。
(1)乙肝:中国是乙肝大国,部分乙肝患者会在较年轻时出现明显肝硬化,整体肝功能状况不佳。此外,由于之前我国肿瘤二级预防状况欠佳,部分乙肝患者缺乏良好的抗病毒治疗以及随访,致使其初次诊断时已为肝癌晚期。
(2)血吸虫:血吸虫引起的肝硬化在浙江地区是一大“特色”。在浙江,年龄超过60周岁以上的肝癌患者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血吸虫肝病。血吸虫肝病引起的肝硬化主要由血吸虫长期刺激引起。此外,这类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也更加明显。
(3)肥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肥胖→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趋势逐步向欧美靠拢。
综上所述,我国肝癌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因此我国肝癌治疗应更加多元化,且具有中国特色。
索拉非尼能显著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获益,但前期研究显示索拉非尼在中国晚期肝癌患者中的疗效不及欧美患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肝癌多为乙肝相关性。一项随机、开放、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TACTICS研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在乙肝相关的肝癌患者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除了联合索拉非尼外,一项来自中国的真实世界研究证明,阿帕替尼联合TACE是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案。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7个月,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6个月总生存期(OS)率分别为35.7%、76.5%和82.6%。
图1. 阿帕替尼联合TACE真实世界研究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除上述方案外,免疫联合策略也可能会为我国肝癌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2021 ASCO GI大会上公布的IMbrave150研究中国亚组数据显示:阿替利珠+贝伐珠单抗组的12个月OS率达71%,中位OS达24个月;而索拉非尼组的12个月OS率为49%,中位OS为11.4个月。
图2. IMbrave150研究中国亚组OS更新数据
免疫联合疗法在肝癌中未来的探索防线
对于相对偏晚期的患者,范教授更多地希望患者能获得长期生存。未来探索方向可能为降低药物为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无论是免疫联合,还是抗血管联合的治疗模式,都可能为患者带来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AE),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探索药物疗效的同时,研究者应更多地探索药物剂量组合或周期组合,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效益与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