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现场报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2021年5月15日,第十七届“2021北大糖尿病论坛(PUDF)”于北京会议中心火热召开。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教授接受专访。洪天配教授就“
专家介绍
洪天配教授接受医脉通专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糖尿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等6个期刊的副总编,BMJ、Diabetes Care等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专家
医脉通:我国1型糖尿病治疗现状如何?胰岛素治疗存在哪些局限?
洪天配教授:虽然胰岛素的发现和临床使用已有百年历史,但当今1型糖尿病的治疗在国内外均存在挑战,主要在于HbA1c的达标率仍不理想。美国国家登记性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1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达标率(即成人HbA1c<7%、儿童青少年HbA1c<7.5%)总体不足30%,换句话说高达七成以上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目前,我国尚缺乏相关的大规模研究数据,纪立农教授等国内同道对北京和汕头地区住院1型糖尿病患者的分析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中位数为8.5%,显著高于指南推荐的控制目标范围,意味着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达标。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这点毫无疑问,但胰岛素治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最为关注的是低血糖风险增加。随着科学的进步,如果能够研发出在保证降糖疗效的同时低血糖风险更低的胰岛素新型制剂或者其他治疗方案,对于1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医脉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药物的研究进展?
洪天配教授:1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这决定了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不过,考虑到胰岛素治疗本身的局限性,科研工作者也在探索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药物与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方案。
例如,Amylin类似物(如普兰林肽)已获美国FDA批准,在联合胰岛素的基础上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其能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及实现HbA1c的降低。不过,HbA1c的降低幅度仅为0.2%-0.3%,临床价值与我们的期待有一定距离。
胰高糖素受体单抗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通过阻断胰高糖素与胰高糖素受体的结合来实现降糖,1期、2期临床试验显示其对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降糖能力(在联合胰岛素的基础上),可显著增加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更为重要的是其并未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此外,由我们团队进行的基础研究发现,其有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的能力,这点对于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目前正在筹备开展3期临床研究,我个人对此类药物抱有很高的期待。
医脉通:如果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药物能够进入临床,会对诊疗带来哪些变化?
洪天配教授:考虑到当前已上市的药物,在降低HbA1c幅度、安全性、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于在研的新型药物抱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胰高糖素受体单抗在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HbA1c幅度方面似乎更为优异,同时可带来减少胰岛素剂量、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等方面的获益,如果其能够最终进入临床,我相信其有助于改善1型糖尿病的血糖安全达标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结局。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