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德慧教授: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与未来展望
2021-04-1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近年来,血液肿瘤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并且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诸多进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淋巴瘤的诊疗水平,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天津站会议于2021年3月27日在天津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立足临床,聚焦淋巴瘤的前沿进展,深入探讨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此次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进行采访,分享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与展望。


邹德慧-照片.jpg

邹德慧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医脉通:目前,我国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靶向治疗对于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有何价值?


邹德慧教授

靶向治疗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淋巴瘤的广义靶向治疗(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丰富了淋巴瘤的治疗手段,同时显著改善了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下面就淋巴瘤广义的靶向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首先,在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为靶点的大分子药物治疗方面,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发展,丰富了抗体类药物的种类。


其次,在以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微环境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治疗方面,如BTK抑制剂,其单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目前的小分子药物并不是对所有淋巴瘤类型均有效,例如,最常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病涉及到的信号通路较多,只是单一的针对于某些通路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可能难以完全克服DLBCL的发生发展,以及耐药情况发生。此外,靶向PD-1、PD-L1,包括目前正在开发的靶向CD47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细胞免疫治疗也正在开发研究中。


随着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提高和靶向药物的应用,某些淋巴瘤已经可以实现“Chemo-free”(无化疗)的治疗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传统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并不是没有毒性或毒性较低,各类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谱,因此在应用中不要忽视毒性反应的预防监测和管理。在哪类疾病中哪些药物更有效、单药还是联合用药更好、不同的药物之间毒副反应有无叠加等问题都需要密切关注。


医脉通:目前,双特异性抗体已经成为淋巴瘤研究的热点。请您谈一谈双特异性抗体在淋巴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邹德慧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是靶向细胞表面抗原的一种抗体,相比于单克隆抗体,其治疗效果较好。第一个比较成功的双特异性抗体——靶向CD19和CD3的贝林妥欧单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且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也有一定应用。但在便捷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一个疗程需要持续输注28天)。


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如靶向CD3和CD20的双特异性抗体)经过改构,使半衰期及作用时间延长,同时提高了应用的便捷性,目前已经在进行各期临床研究,值得大家期待。


医脉通:除了靶向治疗外,CAR-T相关研究也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CAR-T已成为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选择之一,并且备受关注。能否请您介绍下CAR-T在DLBCL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邹德慧教授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给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可达到并驾齐驱的进程。对于复发/难治性(尤其是既往接受≥2线治疗)DLBCL患者,目前CAR-T细胞疗法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挽救治疗方案相比,可显著改善疗效。多项临床研究显示,CAR-T细胞疗法能使高达60%~80%的末线治疗患者获得缓解,且约有40%~50%的患者能够获得完全缓解(CR)。经过长期随访,在获得CR且在CAR-T治疗后6个月仍维持CR状态的患者中,近80%的患者可以保持长期缓解,也就是说,有30%~40%的患者(即使是多线复发/难治的患者)可通过CAR-T细胞治疗获得治愈。


医脉通:CAR-T细胞治疗和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淋巴瘤谁优谁劣?


邹德慧教授

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疗法各有优缺点。与CAR-T细胞疗法相比,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发生率更低。且在双特异性抗体上市后,可随时获取药物,便捷性更优。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从筛选到单采,到制备CAR-T细胞,到回输患者体内,通常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部分患者可能在此期间发生疾病进展,失去治疗的机会。但是,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活细胞的治疗方法,CAR-T细胞在体内能够不断扩增,与双特异性抗体相比,CAR-T细胞对结外、髓外包块或中枢神经系统等穿透力较强。同时,CAR-T细胞对肿瘤负荷相对较大的淋巴瘤杀伤作用更强。因此,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医脉通:对于未来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您有哪些期待或展望?


邹德慧教授

首先,要不断研究各类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分子学基础,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淋巴瘤的精准诊断,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淋巴瘤各种亚型的生物学特性,以进行作用于不同靶点药物的开发。其次,对各类淋巴瘤加深认识和精准诊断后,针对各种淋巴瘤亚型特点,合理应用现有的治疗药物,或与新药联合应用,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最终惠及患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