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灯TA·免疫访谈 | 梁军教授:罗氏“T+A”突破瓶颈,为中国HCC患者带来新曙光 ​
2020-04-22 来源:医脉通

肝细胞癌(HCC)为一种治疗选择有限的侵袭性癌症,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全球有近半数的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近年来兴起的精准治疗成为HCC治疗的新热点,其中以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T+A”)联合治疗为代表的免疫联合疗法为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一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对此,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就精准医学热潮下,IMbrave150研究的中国数据进行解读。


1587549597890533.jpg

梁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T = Tecentriq®(泰圣奇®,阿替利珠单抗)A = Avastin®(安维汀®,贝伐珠单抗)


医脉通:肝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超过半数的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可否请您谈谈我国肝癌诊疗现状,以及目前面临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梁军教授:在全球范围内,我国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占全球病例的一半以上。并且,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乙肝、丙肝等肝炎背景患者,这给我国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临床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患者总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低。


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以及全身系统性治疗等。然而,既往这部分患者能选择的一线疗法有限,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均存在耐药的问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创新治疗药物和方案以突破困境。


医脉通:肿瘤免疫治疗即将进入3.0时代,精确、联合和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将会为肿瘤治疗带来更大突破。请您讲述一下IMbrave150研究的前世今生,以及对PRO的解读?


梁军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层出不穷,让肝癌治疗迎来春天。其中,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的IMbrave150研究在不可切除的HCC一线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HCC患者,与标准方案索拉非尼相比,“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T+A”免疫联合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特别是对于亚洲人群,该结果改善更为突出。中国亚群数据显示,在中国患者中,“T+A”方案较标准治疗索拉非尼方案,显著降低了56%的死亡风险(OS分层HR=0.44,95%CI:0.25-0.76),显著降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达40%(PFS分层HR=0.60,95%CI:0.40-0.90),ORR达到25%。OS改善较之前公布的IMbrave150 III期临床试验全球数据更显著。


目前,除了OS及PFS结果外,患者报告结局(PRO)也受到关注。IMbrave150研究的全球高质量PRO结果显示,相比于索拉非尼治疗,“T+A”方案可以延长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QOL)的恶化时间(TTD)(中位TTD,11.2个月vs 3.6个月)、机体功能TTD时间(中位TTD,13.1个月vs 4.9个月)和角色功能TTD时间(中位TTD,9.1个月 vs 3.6个月)。“T+A”治疗在关键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大且一致的获益,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一线“T+A”用于初治不可切除HCC患者能获得总体临床获益。
在安全性方面,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副反应较轻,并且可控、可治、可防。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对于乙肝及甲胎蛋白水平高于400 ng/mL的患者可获益更多。而我国肝癌患者发病的特点恰恰是乙肝病毒感染,甲胎蛋白比较高。这也是我国肝癌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获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脉通:可否请您介绍下IMbrave150研究对我国肝癌现有治疗格局和临床实践的影响?


梁军教授:IMbrave150研究的最新中国队列数据显示,“T+A”方案对比索拉非尼在中国人群中,生存期获得临床意义上的改善。该疗法开拓了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领域的新里程。
IMbrave150研究的成功是晚期肝癌治疗的重大突破,打破了晚期HCC一线治疗的格局,为我国肝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并且有潜力成为尚未接受过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HCC的中国患者的一种改变临床实践的治疗方法。


医脉通:3月24日,NCCN肝病指南更新,“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首次纳入一线推荐优选方案。同时,ESMO指南也更新在即。虽然还未在国内正式获批,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肝癌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指南列为一线推荐疗法。您对此有何评价?这对国内指南规范的更新会有怎样的参考意义?


梁军教授:在全球人群中,IMbrave150研究展现了抗血管药物与免疫疗法联用的广阔前景。但中国的肝癌和西方的肝癌存在诸多不同,如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的差异。因此若将新型疗法写入中国指南,首先要有亚洲人群的数据。
IMbrave150研究显示,尽管中国人群比全球人群具有更多的预后不良因素,但要写入指南,势必还得经过我们国内的专家讨论。不过国内临床数据显示,“T+A”方案对比索拉非尼,在中国亚群中OS和PFS均获得临床意义上的改善。因此,基于“T+A”的中国研究数据以及临床经验,相信该治疗方案写入中国指南指日可待。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T+A”方案在肝癌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与免疫联合创新机制?


梁军教授:既往不可切除的HCC患者一线治疗选择有限,索拉非尼等存在耐药的问题。随着学界对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发现,肝癌患者有望从免疫联合治疗中获益。因此我认为,免疫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一线治疗的补充, “T+A”方案是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又一重要方案。


肝癌细胞所在的肝脏属于“免疫特惠器官”,那么就其免疫治疗来讲,它能够增强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在肝癌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均作用于肿瘤微环境,理论上两者互相影响,具有协同效应。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生成抗体,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采用“T+A”方案治疗肿瘤时,贝伐珠单抗可通过逆转VEGF介导的免疫抑制和促进T细胞浸润到肿瘤中,进一步增强阿替利珠单抗的有效性。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飞速发展,肝癌领域的免疫治疗也不断展开新的探索。那么,对于未来肝癌患者免疫治疗方面您还有哪些展望?


梁军教授: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时代,免疫治疗在多个肿瘤领域已被证实疗效。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为肝癌患者也带来了新的曙光。
免疫治疗,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索的问题,包括如何筛选肝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以及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免疫治疗与哪种药物联用能够获得更好疗效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在肝癌治疗当中需要摸索、研究、总结的问题。相信未来肿瘤免疫疗法将在肝癌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