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数临床上那些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 用药知识
2020-02-01 来源:医脉通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和根本原因,也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增高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与遗传和饮食密切相关外,某些药物也会影响血尿酸水平,因此防治高尿酸血症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注意用药情况,笔者参考文献,对临床上常见的影响血尿酸水平的药物进行总结,充分掌握这些药物,可避免联用时加重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情,有助于优化临床用药选择。

 

药物对血尿酸的影响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升高血尿酸水平和降低血尿酸水平。部分药物通过增加嘌呤的摄入,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和/或减少尿酸排出等机制升高血尿酸水平,对这部分药物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并要尽量避免应用于高尿酸血症;另外临床上除了降尿酸药(目前常用的有: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丙磺舒等)外,还有一些药可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尿酸水平,临床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证酌情选用。

 

一、可能引起血尿酸增高的药物

 

1. 利尿剂

 

几乎所有利尿剂以及含有利尿剂的降压药都可引起尿酸升高,但以髓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最为常见。这类药物会降低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引起尿酸升高。可能的机制是血容量降低,细胞外液浓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受抑制,而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导致血尿酸升高。它们引起的尿酸升高呈量效关系,即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才可使血尿酸升高。

 

2. 降压药

 

长期口服硝苯地平可以使血尿酸明显升高,但尼群地平影响较小;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升高尿酸作用较明显,而美托洛尔对尿酸影响较小。有关降压药物引起高尿酸血症的机制为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减少了尿酸的排泄,尤其在与利尿剂合用时,更为明显。

 

3. 小剂量阿司匹林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1-2g/d)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d)可轻度升高血尿酸。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者需定期测定血尿酸水平。

 

4. 喹诺酮类

 

部分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青霉素等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其排出多就会影响尿酸的排出,使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如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肾小管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5. 降糖药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但该药在参与体内代谢过程中,可使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使血尿酸水平增高;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磺脲类降糖药,长期使用可能对肾功能影响,尿酸排泄减少而使尿酸升高,另外本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会促进尿酸的吸收,所以长期大剂量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

 

6. 烟酸

 

属B族维生素,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糙皮病和高脂血症。如大剂量或长时间服用也会引起高尿酸血症,这可能与烟酸参与嘌呤代谢的相关过程有关。

 

7. 胰酶制剂

 

主要含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临床上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由于胰酶中含有大量嘌呤,所以当患者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时也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8. 抗结核药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通过抑制尿酸排泄,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吸收而升高尿酸。停药后血尿酸可恢复正常,再次给药可见血尿酸再次升高。

 

有研究证实,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利福平一起使用时,血尿酸可不升高,原因为利福平可以抑制尿酸吸收,加速尿酸排泄,而不联合利福平,多数患者尿酸升高。

 

9.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可导致肾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直接产生肾毒性,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进而影响血尿酸的分泌和排泄。

 

10. 抗肿瘤药

 

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环磷酰胺,由于与内源性嘌呤具有相似结构,可干扰嘌呤代谢,进而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达到抗肿瘤目的,但同时也可使其代谢物沉积在肾小管导致高尿酸血症。

 

11. 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属于抗帕金森病药物,该药进入人体后可代谢成高香草酸和苦杏仁酸。这两种物质会与尿酸竞争排泄路径,使尿酸的排泄量减少,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2. 肌苷

 

肌苷是嘌呤代谢的中间产物,进入人体后可分解出大量的尿酸,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3. 乙醇

 

含有乙醇的药物可导致人体内的乳酸和酮体发生积聚,使乳酸和酮体中的δ-羟丁酸与尿酸竞争排泄路径,使尿酸的排泄量减少,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4. 维生素C

 

维生素C属于酸性物质。因此当人们大剂量(每天的用量大于3克)使用维生素C时,可使尿中草酸盐的含量增加10倍以上,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5. 果糖

 

果糖在肝脏内磷酸化过程需要ATP的参与,而磷酸盐的过量消耗限制了二磷酸腺苷(ADP)向ATP转化,过量的ADP便在酶解过程中转化为尿酸。

 

药物引起血尿酸升高一般不需要特別处理,停药后会很快恢复正常,如不能停药者,通过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促进尿酸排泄。也可服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除外)。如经上述处理,尿酸仍升高,则应及时就医。

 

二、具有促进血尿酸降低的药物

 

1. 降糖药

 

(1)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而延缓糖类食物的吸收,适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且餐后血糖升高者。该类药可降血糖、降血脂、减轻体重等,目前国内上市的主要是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其中阿卡波糖可减轻因蔗糖分解导致的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2)噻唑烷二酮类(TZDs) 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血糖,该类药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HbA1c、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FFA、TG、LDL)等。TZDs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3)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活性,增加尿中葡萄糖排泄而降血糖。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10%-15%的血尿酸。血尿酸和血糖一样,也是在近端肾小管被回吸收的。SGLT-2抑制剂由于增加尿糖排泄,机体反应性使尿酸分泌增加以交换葡萄糖的重吸收,结果增加尿酸的排泄。

 

(4)二甲双胍:抑制肝糖分解,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并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并具有减重作用。一般认为二甲双胍通过抑制食欲而减重降低了甘油三酯,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改善了肾功能,促进了血尿酸代谢,进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2. 降压药

 

(1)氯沙坦  氯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其可降压,保心肾,降尿酸。正常情况下尿酸在肾脏的转运过程是通过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尿酸转运蛋白-1(URAT1)将尿酸特异性转运至细胞外并通过存在于肾小管管腔的尿酸/有机阴离子交换系统对尿酸的重吸收共同完成的。该药可抑制URAT1活性而促进尿酸排泄。研究发现,氯沙坦钾可以使血尿酸水平降低15%-20%。

 

(2)氨氯地平  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氨氯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尿酸。具体机制到底怎样还不是十分清楚,分析是和氨氯地平保护血管,改善肾血流,保护肾功能以及抗炎等作用有关。左旋氨氯地平,也有研究报告可以降低血尿酸。

 

3. 降脂药

 

(1)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降脂药,该药有促尿酸排泄作用,可降尿酸,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来完成的。

 

(2)非诺贝特  非诺贝特属于贝特类降脂药,在降脂的同时可以降低血尿酸。作用的机制被认为是通过肾脏旁路途径增加尿酸碎片和嘌呤的清除,监测24小时尿(液)尿酸也发现,服药的患者尿酸排泄增多了。

 

4.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对尿酸代谢的影响有剂量特异性:大剂量阿司匹林(>3/d)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常常与“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相伴相生,不少“三高”患者也常常合并高尿酸血症。正好在降压、降糖、降脂药、抗血小板药中,有不少药物就是可以降低血尿酸的。这样,我们在治疗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心脑血管病患者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降压、降糖、降血脂、抗血小板同时又降低血尿酸,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斌. 氯沙坦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比较[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6):928-93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5.

[3] 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17,56(3):235-242.

[4]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9):626-637.

[5]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892.

[6] 彭湾湾,曾姣娥.吡格列酮、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及1,5-脱水葡萄糖醇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12):5-7+3.

[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4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