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高血糖,查明原因有的放矢 |临床“胰”线
2020-01-0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空腹血糖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空腹血糖(FPG)水平反映人体自身胰岛β细胞的基础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FPG主要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次日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高几乎可见于所有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及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面对空腹血糖升高,很多人非常紧张,第一反应就是“该加大降糖力度了”或者是“该控制饮食了”,诚然,对于部分人来说,这样的处理并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这样处理却可能会使结果是变得更糟,因为临床上空腹高血糖原因很多,应该先搞清楚具体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才能面对空腹高血糖,处理不慌张。

 

不要错误理解空腹高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至少8-12个小时没有进食(喝少量的水对血糖没有影响)测得的血糖。一般晚上8时之后就不建议吃东西了,第二天一早(8点之前)进行血糖检测。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

 

对“空腹”的概念不要认识有误,强调要空腹8-12小时,但并不是说空腹时间越长越好。另外“空腹”并不是“保持饥饿”,前一天的晚餐仍然可以吃,而且该用的药仍然要用。

 

空腹血糖参考值范围

1578461470571496.jpg


控制空腹高血糖的意义

 

1)空腹血糖的水平能够预测餐后高血糖的程度,这也意味着在改善餐后高血糖之前,应先控制空腹高血糖,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餐后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

 

2)降低空腹血糖是推动HbA1c达标的重要方面,降低空腹高血糖可有效降低24h血糖谱,研究表明当HbA1c为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体相当,各占50%;但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而且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也会增大,因此只有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控制好了,才有望使HbA1c控制达标。

 

3)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有着重要的关系。空腹血糖的升高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功能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因此空腹高血糖的长期控制是保护胰岛功能的关键措施。

 

空腹血糖控制欠佳的常见原因及应对措施

 

(1)饮食因素:如果患者头一天晚餐吃得太多,尤其是进食大量高能量食物的话,或者头一天晚上进餐时间较晚,进餐持续时间较长,都有可能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处理方法:定时定量进餐,晚餐时间不宜过晚,尽量让饮食规律起来,并避免暴饮暴食。

 

(2)药物因素:患者如果漏服或者少服降糖口服药,或者胰岛素注射量不足或注射方法不规范,甚至忘记注射胰岛素,或者同时服用了会引起血糖增高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能导致空腹血糖水平受影响而升高。

 

处理方法:关注用药细节。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排查其是否有漏服药情况或用药量不足的情况,注意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是否规范,保存是否合理,从而加以纠正;如果同时服用了可能导致血糖增高的药物,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

 

(3)运动锻炼不到位:适当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治疗措施。如果糖尿病患者平时规律运动,但在测空腹血糖的头一晚运动量不足,尤其是晚餐后即卧床休息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空腹高血糖。

 

处理方法:坚持平时的规律运动。如果是因为运动方式的改变导致晚餐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运动时间及方法,避免晚餐后即躺下休息的做法。

 

(4)病情进展没有及时调整用药:糖尿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必然会出现病情进展,自身胰岛功能进一步减退,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没有及时调整降糖方案也会导致空腹高血糖。

 

处理方法: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临床各项代谢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用的针对基础血糖控制的药物有二甲双胍缓释片、中长效胰岛素、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

 

(5)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指的是睡前或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低血糖发生,在黎明时间(通常是凌晨3-8点)血糖逐渐上升,致使空腹血糖升高。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有关,为了对抗血液中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增多,机体本应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处理方法:增加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应对黎明现象。前面已经讲了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对抗拮抗胰岛素的那些激素效应,因而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避免在睡前进食碳水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使其作用能维持到第二天早上,使空腹血糖达标。可选择如下用药方案:

 

①无二甲双胍禁忌证的患者,可在睡前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葡萄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控制空腹血糖;也可以选择中效、长效口服降糖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等晚餐前口服。

 

②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更换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由快到慢的注射部位为: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如将晚餐前的预混胰岛素改在臀部注射,可让其吸收变缓,有助血糖控制。但要注意,此法可能对晚餐后的血糖控制产生不良影响。故晚餐后可以加强餐后运动帮助控糖。

 

③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将50R更换为30R,以增加中效胰岛素的含量而抵制黎明现象,但要注意更换剂型后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根据情况略做调整。

 

④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的,可换成中效胰岛素于臀部外上1/4处注射,或者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酌情调整用药剂量,直至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为止。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不同,前者6-8小时在体内可达到最大的药物浓度,后者作用平和,无药物浓度的高峰低谷,持续时间达24小时,所以可以利用中效胰岛素的药物浓度高峰,拮抗黎明现象。

 

⑤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在凌晨至清晨这段时间中,可额外追加胰岛素,以使空腹血糖平稳。

 

(6)苏木杰现象:所谓“苏木吉”现象,指的是由于降糖药(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引起夜里凌晨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早晨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这是人体自身针对低血糖的保护性反应。这种情况下的血糖升高实质上是假性空腹血糖升高。

 

处理方法: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用量,谨防凌晨后低血糖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恰好相反,苏木杰反应是夜间低血糖导致的反跳性高血糖,处理措施应当是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并注意睡前适当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睡后低血糖的发生,对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讲都非常危险。

 

(7)焦虑失眠、精神压力等情绪影响:由于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各种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可能会带来失眠症状。这时交感神经就会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导致次日早上的血糖水平升高。

 

处理方法:自我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焦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可配合使用镇静安眠药物,保持睡眠时间在6-8小时之间。

 

(8)急症:发生急性感染或外伤或某些特殊疾病(如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蠕动缓慢,进而发生胃内食物潴留)等应激因素导致血糖升高;或者合并了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导致肝功能异常会引起肝糖原储备的增加,最终导致出现血糖升高。

 

处理方法:发生急性感染或外伤或某些特殊疾病或肝病时应尽快至医院就诊、积极治疗合并症,对症处理,避免血糖长期处于高值阶段,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