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9年9月18日-9月22日,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创新精准研究 探索智慧医疗”,表观遗传学研究是今年CSCO会议的热点之一。大会期间,医脉通有幸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为我们深入解读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博士,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医学会副会长、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
《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研究员(F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ASCO)
美国临床外科学会会员(SSO)
医脉通:感谢樊院士接受医脉通的采访!肝癌诊疗近几年进展很快,在肝癌治疗方面您觉得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樊嘉院士:对于肝癌治疗,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外科方面,对于可以手术的患者,通常首选手术治疗,如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开腹手术以及
医脉通:可否请您谈谈近几年肝癌早期诊断方面有哪些进展?
樊嘉院士: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多属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对肝癌早期诊断比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学标志,例如我们团队研究的7种微小
医脉通: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和王红阳院士合作最新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GUT》的关于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吗?
樊嘉院士:这是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肝癌早期5hmC标志物检测的临床研究,利用外周血5hmC信号变化,依托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肝癌早期诊断。结果显示,5hmC模型不仅准确区分早期肝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同时还可区分早期肝癌患者和慢性乙肝患者或肝硬化患者。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开发肝癌早期诊断的试剂盒,如果能够获批,其在临床应用中将会更加广泛。
医脉通:您认为5hmC用于肝癌早筛和辅助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樊嘉院士:早期肝癌与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的鉴别诊断是目前极具挑战的临床难题。既往较为常见的肝癌血液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存在局限性,如假阴性率或假阳性率较高等,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而基于cfDNA 中的5hmC诊断模型区分早期肝癌和慢性乙肝/肝硬化性能卓越,且该5hmC模型具备从有乙肝/肝硬化病史的肝癌高危人群中识别小肝癌的良好性能。
医脉通:您认为表观遗传学在抗肿瘤领域,未来还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方向?
樊嘉院士:尽管表观遗传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对于早期肿瘤的筛查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应用表观遗传学技术可实现较其他现有检测技术更好的肝癌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同时,该技术不仅可应用于肝癌领域,其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