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SCO | 斯璐教授:BRAF突变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的数据更新与思考
2019-09-2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斯璐 黑色素瘤

在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上,围绕“创新精准研究 探索智慧医疗”的会议主题,各个肿瘤治疗领域展开了热烈的学术探讨。在黑色素瘤领域,以原癌基因BRAF突变为治疗靶点的药物治疗成为该领域精准治疗的典型。本次会议期间,我们采访了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的最新数据,并对该治疗方案在中国人群的治疗前景进行了展望。以下为详细内容。


1. 中国黑色素瘤人群与高加索人种相比,在发病特点及基因变异谱方面有何差异?


斯璐教授:中国黑色素瘤的疾病特征与高加索人种(主要是白种人)相比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流行病学、疾病分型以及基因谱等多个方面。中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和黏膜亚型为主,而高加索人则主要以皮肤为主。


同时,两类人群的基因变异谱也存在不同。就BRAF基因来讲,中国BRAF突变率只有25.6%,低于高加索人种的40%-60%。这是因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肢端和黏膜亚型比例较高,而这两种亚型中,患者的BRAF突变率较低,导致我国整体人群的突变率低于高加索人群。


针对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国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在您看来,BRAF+MEK双靶联合抑制剂的疗效较BRAF抑制剂单药的优势如何?BRAF+MEK双靶联合在中国人群中有哪些研究证据?


斯璐教授:总体来讲,双靶联合的疗效无论是PFS还是OS均显著优于单药治疗。2018年公布的基于亚洲人群的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研究数据显示,达拉非尼+曲美替尼(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D+T)的中国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ORR一致,但PFS低于国外研究。


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 我们的研究纳入的多为二线及以上患者,而国外的研究数据都是初治患者。2. 我们的研究纳入的多为M1c期、ECOG=1以及LDH升高患者,这部分患者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3. 不同人种的基因背景有所差异。4. 最重要一点,是我们的随访时间太短,明显限制了PFS。最近我们对该研究中44例中国患者的数据再分析发现,延长随访时间后,PFS接近10个月,符合整体的客观规律,结果非常不错。


2.免疫治疗的长拖尾现象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那么对于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靶向联合治疗能否同样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斯璐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数据上看,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单药治疗BRAF突变晚期黑色素瘤4年OS为17%。而采用双靶联合D+T治疗,患者5年PFS率为19%,5年OS率为34%,总生存率较单药延长了一倍,证实了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可提供长期生存获益。


从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在靶向单药治疗的患者中,已有患者达到CR,实现6年无进展。而在双靶联合治疗组中,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更多。所以,OS的长拖尾现象并不是免疫治疗独有的,双靶联合治疗同样具备这个特征,靶向治疗同样能够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3. 虽然目前的治疗方式已经极大地改善了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但探索从未止步。目前临床上对于BRAF+MEK双靶抑制剂与免疫治疗联合的三联治疗关注度较高,可否请您介绍下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如何,是否能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斯璐教授:靶向与免疫的联合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三药联合治疗后,患者有效率更高,OS也更长。目前,已有众多研究结果证实,BRAF双靶联合治疗能增强效应T细胞的活性,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肿瘤细胞抗原呈递,从而增强免疫抗肿瘤作用。但这些研究多为基础或早期的I期临床研究,III期临床结果尚未公布。


所以对于大家关注的诸多问题,比如三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如何,比如采用哪种联合方式最合理,是全程联合,间断联合还是序贯给药等等,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验证。


MCC号Taf19091299有效期2020-09-21,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