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有6位医务工作者离世:
7月11日,上海一位30多岁优秀博士医生被发现
7月10日,沈阳一年仅31岁皮肤科医生猝死。
7月4日,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31岁青年教师送医抢救无效去世。
7月4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56岁院长爆发性
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32岁博士医师于家中
6月28日,河南省肿瘤医院48岁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
由中国医师协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2013-2015年有46位医生过劳死。
“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在猝死发生前,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8~12小时,11个医生持续工作超过了24小时。
央视频道新闻直播间也曾播出“关注医生过劳死”专题新闻。
医生猝死并不罕见,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更大的冰山可能指的是中国医生的职业耗竭。
日本学者等提出过劳死有5个工作模式:(1)极长的工作时间和频繁夜班,打乱了日常生活节奏;(2)持续工作,中间不休息;(3)高压下工作;(4)繁重的体力活动;(5)持续性的高压工作。
作者认为,不幸的是,中国医生全部符合这5个工作模式。曾有一项研究发现,90%的医生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26%超过10-12小时,13.5%超过10-12小时。
此外,80%的医生没有周末,53%工作6天,29%每周没有一天休息时间。94%认为每天下班后状态很差,48%感到精疲力竭。
近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社论指出,医生职业耗竭是全球危机。
职业耗竭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综合征,涉及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下降。
述评指出,不仅是在中国,职业倦怠已在全球流行。
有证据表明,在美国,超过一半的执业医师存在工作倦怠,而且人数还在上升。
2018年美国医师执业模式和观点调查报告称,78%的医师已经职业耗竭,自2016年以来增长了4%。
述评指出,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医生职业耗竭越来越被视为公共卫生危机,因为不仅影响医生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而且对整个医疗保健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患者的护理和安全造成威胁。
而长期以来,医生的健康状况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一直被低估,在许多亚洲国家,医生因过度工作而猝死和
同时,述评还指出,在处理医生的职业耗竭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障碍。尽管有广泛的讨论和许多出版物,但在是什么构成职业倦怠的理解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019年5月发布的第11次修订的ICD(ICD-11)提供了一个更详细的关于职业耗竭的定义,其特征是能量消耗或精疲力竭的三维感觉综合征、与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对工作有消极情绪进而降低了工作效能。
此外,述评指出,不同国家的工作道德和文化也各不相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缺乏关于医生职业耗竭的数据,但是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国家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医生的职业倦怠仍然是一种潜在的但迅速增长的流行病。
评论还指出,从个人层面解决医生的耗竭是不够的,必须在系统和机构层面上采取有意义的措施来解决危机及其根本原因,所有相关利益相关方应共同努力。解决医生的倦怠需要将问题放在不同的工作场所文化、专业和性别背景下。
文章呼吁,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是时候利用医学进步来造福所有人,包括医生本身的健康和福祉了。
参考来源:
[1]Physician
[2]Shan HP, et al. Overwork is a silent killer of Chinese doctors: a review of Karoshi in China 2013-2015. Public Health. 2017, 147:98-100.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作者: xujing 文韬
原标题:《中国半个月6位中青年医务人员离世!柳叶刀述评称:医生职业耗竭是一种病,是全球危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