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红兵、赵汉军:PCI围术期,抗栓药物如何选择?|指南解读
2019-06-1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PCI 抗栓药物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需进行围术期抗栓治疗。应如何选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呢?


表1 直接PCI(PPCI)患者围术期和术后抗栓治疗方案

1560847363271390.png


表2 直接PCI或未再灌注治疗患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药物剂量 

1560847423674345.png

1560847435407124.png

 

抗血小板药物


接受PPCI的患者应当使用DAPT(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再加上一种肠外抗凝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可以口服(包括嚼服)或者静脉推注,以确保完全抑制血栓烷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普通阿司匹林(非肠溶制剂)的口服剂量最好是150~300mg。静脉注射的最佳剂量缺乏相关临床资料。基于口服阿司匹林的生物利用度为50%,因此,静脉注射的相应剂量为75~150mg。药理学数据表明,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避免抑制环氧酶-2依赖的前列环素的生成。


最近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与300mg的阿司匹林口服相比,单次静脉推注250mg或500mg阿司匹林在5min时对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抑制速度更快、更彻底,并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2.P2Y12受体抑制剂


STEMI患者应当何时开始使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证据尚不足。数据表明,提前给药(尤其对于再灌注延迟时间长的患者)可能更利于发挥其效果。然而,在STEMI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延迟给予P2Y12受体抑制剂的负荷剂量,直到检查明确冠状动脉解剖情况。


首选的P2Y12受体抑制剂是普拉格雷(60mg的负荷剂量和10mg,每天1次的维持剂量)或替格瑞洛(180mg的负荷剂量和90mg,每天2次的维持剂量)。由于缺乏临床净获益,既往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禁用普拉格雷;75岁以上或体重较低(<60kg)的患者通常不建议使用普拉格雷。如果这些患者需要使用普拉格雷,则应当减少剂量(5mg)。治疗初期替格瑞洛可能会引起短暂的呼吸困难,但是并不伴有肺的形态或功能性异常,并且很少因此而停药。既往出血性卒中、使用口服抗凝剂或者中重度肝病的患者禁用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


当没有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或者存在禁忌时,应给予氯吡格雷600mg口服。已证实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能够快速地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所有的P2Y12受体抑制剂都应当慎用于高危出血或严重贫血的患者。


坎格瑞洛是一种强效可逆的静脉P2Y12受体抑制剂,起效和失效都非常迅速。对于没有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或口服药物不能吸收的患者,在PCI时可以考虑应用坎格瑞洛。


3.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


与常规在导管室内用药相比,院前常规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并不能获益,反而增加了出血风险。没有证据建议PPCI术中常规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冠状动脉内应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并不优于静脉应用。


抗凝药物


可用于PPCI术中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依诺肝素和比伐卢定。OASIS 6研究表明PPCI术中使用磺达肝癸钠有害,因此不建议使用。


1.普通肝素


建议PCI的标准剂量为初始推注70~100U/kg。没有足够证据支持使用活化凝血时间(ACT)来调整普通肝素的剂量或对其监测;如果测定ACT,不能因等待ACT结果而延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2.依诺肝素


ATOLL研究是一项纳入910例STEMI患者的随机非盲研究,比较了依诺肝素(0.5mg/kg静脉推注)与普通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影响。依诺肝素并没有显著降低30天死亡、心肌梗死、手术失败或严重出血的主要联合终点发生率(相对风险减少17%,P=0.063),但是降低了次要联合终点(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或ACS及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率。重要的是,没有证据表明与普通肝素相比依诺肝素会增加出血。


ATOLL研究的一项方案分析中(占87%的研究人群),依诺肝素在减少主要终点、缺血终点、死亡率和严重出血方面优于普通肝素。对23项PCI临床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30966例患者,PPCI占33%),与普通肝素相比,依诺肝素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这种获益对于PPCI尤其显著,可能与严重出血的减少有关。基于这些证据,STEMI时应当考虑使用依诺肝素。


3.比伐卢定


STEMI患者(尤其是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当考虑使用比伐卢定。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建议使用比伐卢定。


PPCI术后不建议常规抗凝治疗,除非有全剂量抗凝(如房颤、机械瓣膜或左心室血栓)或预防剂量抗凝(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适应证。


本文内容摘编节选自《解读欧洲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18》(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医脉通已获得出版社授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