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南京鼓楼医院徐运教授团队发现脑卒中关键机制
2019-03-04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脑卒中

2月28日,我院神经内科徐运教授团队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原创文章“Double-negative T cellsremarkably promote neuroinflamm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揭示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与脑损伤关系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PNAS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主办的权威刊物,旨在发表世界上具有突破性的一流研究成果的国际名刊。



研究概况


脑血管病,也称脑卒中中风,是全球死亡率和致残率占前两位的重大疾病。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0%左右,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大特点。


徐运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卒中病人外周血、尸检脑标本及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CD3+CD4−CD8−T细胞(双阴性T细胞),在卒中后迅速浸润脑内,并在脑梗死病灶周围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坏死。令人兴奋的是,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内源性FASL信号,是调控双阴性细胞转“坏”的关键。该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双阴性T细胞发挥“坏”的功能,依赖其分泌的TNF-α诱导促炎型的小胶质细胞形成,并进一步揭示了PTPN2是抑制FASL信号诱导TNF-α产生的内源性负向调控分子,提出了缺血性脑损伤的新发病机制。基于此,徐运教授团队应用FASL阻断性单抗治疗卒中小鼠,显著促进了“保护型/抑炎型”小胶质细胞的形成,改善了缺血性脑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文章机制图


第一视角


徐运,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该研究中,徐运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孟海兰博士、赵浩然博士和曹翔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