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时,遇到外地专家在电话里“指指点点”怎么办?
2019-02-19 来源:医脉通 医话医议
关键词: 医生同行 急诊

作者:刘培慧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都说同行是冤家,那么这句话在医生这个行业适用不适用呢?


笔者觉得有时候也挺适用的。


对于所有的临床医生而言,在进行急诊急救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家属受到不相关人士的干扰,从而打乱了原本应该正常进行的急诊急救流程。如果这个不相关人士是非医疗专业人士可能还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怕的就是一些自以为是“专家”又喜欢通过电话跟患者家属秀存在感的人,这样的人常常给同行带来很多不该出现的麻烦,以致最后落得患者家属的埋怨。



笔者突然想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在一次急诊急救中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专家。幸亏最后家属还是没有听那个所谓专家的意见,让患者赢得了抢救的机会。


事情大约发生在半个月前,当时笔者在值夜班,这时经其他科室和我科相关医生会诊后认为这个患者适合来我科行急诊手术,随后笔者与当班护士做好了术前的相关准备,就等着患者过来了。然而等来等去,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还是没有过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不知道哪个专家知道了这个事情,居然自告奋勇在电话里当起了“小诸葛”,开始远程指挥家属,如此一来便耽搁了手术时间。所幸,家属权衡再三,最后没有听这个专家的见解,还是决定来我科急诊手术。


手术开始后,可能那个专家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打击,仍在电话里喋喋不休,甚至居然想指导我们如何手术……最后,手术很成功,当然,跟那个专家没有任何关系。事后我跟家属打听了一下这个专家,让我无奈的是这位专家当月发表的通讯作者的文章还是在我的帮助下发表的,心里默默的diss了一把这个所谓的专家,科研能力一般般,临床能力不评价,情商够低,怎么能做出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而言,同行之间需要更好的保护。很多时候,当同一个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医生的时候,医生间的互相评价特别重要。可能你对某个患者的一句话就能对其他医生产生意想不到的伤害。在医患关系并不乐观的今天,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


想让患者尊重自己,不应该通过贬低同行来自抬身价。在医疗行业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通过不断地贬低自己的同行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甚至个别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于有些所谓的特大型医院的医生而言,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的自大,给同行一种“上下级”医院的错觉。实际上各位仔细回想一下,“上下级”医院这个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你说北京的某某三甲医院会是沈阳的某某三甲医院的上级医院么?不是这样的,只是相对而言,某些地方的医院在行政资源的倾斜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反过来,所谓的上级医院要想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也需要下级医院提供相当的疑难病例来锻炼技术,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毕竟医学是一个经验科学占很大比重的学科,熟能生巧,见多才能识广。


那么如果在急诊急救时,遇到了外地专家在电话里“指指点点”怎么办?


笔者觉得如果这个电话里的专家足够理性的话,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患者的主治医生跟电话里的专家进行直接沟通,客观地叙述患者的实际情况,可以与对方共同协商相关的治疗措施。


如果在急诊急救时,对面的专家是在秀存在感而不是真正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可以果断地拒绝电话那头专家的意见!因为急诊急救的时候,临床一线的医生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因为急救一线的医生是掌握患者信息最多的人,他是有最大概率做出正确判断的人,而那个远在天边的电话那头的专家,往往做出的决定都是错误的。


本身在急诊急救的时候,患者家属和一线大夫就已经够忙乱的了,笔者希望那些远在天边的专家,如果有意见尽可能积极的跟一线大夫沟通,最好是本着协助的态度来电,我们需要的是专家的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


毕竟行医不易,同行何必为难同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