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基因学指导下精准医学的推进和靶向治疗等技术的实施,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很多类型的肿瘤经过治疗逐渐以一种慢性病的模式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研究显示有大量的肿瘤幸存者死于非肿瘤原因,心血管疾病是主要死因之一。在第二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对《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进行了解读。
抗肿瘤药物与心律失常类型
1.QT间期延长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时程延长、不均一性增大的疾病。
(1)抗肿瘤药物与QT间期延长及Tdp
(2)肿瘤患者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
1)可逆的危险因素
● 电解质紊乱:恶心、呕吐;
● 甲状腺功能减退
● 应用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感染药、抗生素、抗真菌药、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镇静药、止吐药。
2)不可逆的危险因素
● 心源性猝死家族史(隐匿性的先天性长QT综合征或基因多态性)
● 晕厥史
● 基线QTc延长
● 女性
● 老年人
● 心脏疾病
● 心肌梗死
● 肾功能不全
● 肝功能损伤
(3)QT间期延长的临床处理
● 对所有患者,均需在治疗前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QT间期,并计算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
● 对QT间期延长、心脏疾病、合用可致QT间期延长药物、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患者,抗肿瘤治疗期间需密切随访12导联心电图;
● 对治疗期间QTc>500ms、QTc延长超过60ms或新发心率失常患者,应考虑终止或调整抗肿瘤方案;
● 对药物致QT间期延长患者,需避免低钾血症、显著心动过缓,慎防尖端扭转型室速;
● 潜在QT间期延长作用的化疗药物应尽量避免与其他可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
2.房颤
(1)恶性肿瘤患者房颤机制
● 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炎症反应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癌痛/情绪)
● 细胞毒性药物
● 外科手术后房颤,其中以开胸手术(尤其是肺叶切除术后)更为常见,肺癌术后房颤发生率可达30&
(2)肿瘤患者房颤抗凝管理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肿瘤患者本身代谢异常,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出血风险难以预测。CHA2DS2-VAS或HES-BLED评分系统是否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目前尚无依据。
抗凝药物选择:
● 低分子
●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抗凝作用及安全性有待评价
3.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 潜在毒性的抗肿瘤治疗是心衰的高危因素,患者需接受包括严格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内的医疗干预;
● 拟应用潜在心血管毒性药物者,需在化疗前及化疗中规律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
● 推荐将肿瘤患者
● 对LVEF明显下降(降幅超过10%)至低于正常值下限(<50%)水平者,若无禁忌,推荐使用ACEI(或ARB)联合β受体阻滞剂。
长期监测与随访
1.心肌功能不全:
● 蒽环类药物应用者终生存在心功能不全风险;
● 对接受高累计剂量、治疗期间发生心功能不全者,应定期随访;
● 不推荐以上患者过早停用心脏保护药物。
2.血管疾病:
● 无论有无症状,推荐纵膈放疗患者行CAD、缺血性疾病及血管疾病评估;
● 推荐头颈部放疗患者行全面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应包括颈动脉超声)放疗5年后开始评估,至少每5年1次。
3.心脏瓣膜病:
● 推荐有症状患者每年行超声心动图;
● 推荐无症状患者放疗10年后开始随访超声心动图,至少每5年1次。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