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瑞清 邓慧玲 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 供稿
病例解析
患儿,女,1岁2月,以“发热8天,
出院当天患儿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5℃,口服“头孢”2天仍反复发热,再次入院。查体:精神可,颈部可触及数枚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淋巴结,双手、足及臀部可见散在陈旧性斑丘疹。口唇欠红润,口腔未见疱疹、溃疡,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肝右肋下约4.0cm,脾左肋下约5.0cm,质中,无触痛,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08×10^9/L、中性细胞数0.8×10^9/L↓、红细胞3.84×10^12/L、血红蛋白85.0g/L↓、血小板134×10^9/L,异淋5%。诊断:1、
黑热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慢性虫媒性传染性疾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我国长江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流行,经过大规模的持续性综合防治,该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由于黑热病的流行因素复杂,目前在我国西部的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60余县仍有流行,或有散在病例发生。近几年,在陕西省的韩城、榆林、延安、商洛、汉中等地区均有报告儿童感染黑热病的散发病例。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致病原是利什曼原虫,传染源主要为患者与病犬。本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黏膜、胎盘或
黑热病潜伏期不定,平均3-6个月。临床上主要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
1. 长期发热:本病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常见症状为不规则发热,约1/3-1/2病例呈双峰热型,早期发热多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复发与间歇相交替,可持续1年以上。
2.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约95%以上患者发病后2-3周即可出现脾肿大,并呈进行性肿大,半年可平脐,甚至可达盆腔。肝脏及淋巴结可呈轻至中度肿大。
3. 其他表现:婴幼儿可有夜间哭闹、烦躁;病程晚期可出现贫血、出血、乏力、盗汗、消瘦、
黑热病如何确诊?
1. 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追问病史,患者是否来自或者曾经去过黑热病的流行地区,家中是否有病犬。
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缓慢起病,反复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大、肝脏及淋巴结肿大、消瘦、贫血、出血、全血细胞减少等,而全身
鉴别诊断
我们仍需与临床上表现为长期发热、肝脾肿大伴贫血、出血等疾病鉴别,如: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黑热病的治疗要点
首选五价锑剂,常用葡萄糖酸锑钠。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接受治疗,注意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咳嗽、恶心、
预防黑热病?——“三十二字诀”
①治疗患者,捕杀病犬。②杀灭白蛉,防止孳生。
③安装纱窗,使用蚊帐。④驱蚊香剂,避免叮咬。
关于预后
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的黑热病患者预后良好,临床症状消失持续6月为痊愈;有
黑热病在临床中并不常见,但近年来在部分地区仍存在散发及流行,对出现发热、脾大、三系低的病例,不能只考虑
最后温馨提醒:务必远离病犬,避免蚊虫叮咬,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来源:国家感染病质控中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