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 芳,谢韶琼,刘业强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瘘管是连接空腔脏器与体表或空腔脏器之间的 病理性管道,通常有 2 个以上开口;窦道是通过管道 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相通的病理 性盲管。面颈部皮瘘因有脓性分泌物不断溢出,病程 迁延,局部常形成凹陷及瘢痕,造成患者严重的生理 和心理负担。本类疾病临床较常见,病因较复杂,因 此,明确诊断及避免误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 我院明确诊断的几例面颈部皮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就各面颈部皮瘘的特点总结如下,旨在为 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提供帮助。
1 牙源性皮瘘
牙源性皮瘘是由牙齿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炎症 反复发作,破坏临近骨组织和软组织,脓液积聚从皮肤开口排出,最终导致皮肤肉芽肿和瘘口(图 1A~C)。
A:右侧颏部一漏斗状暗红色半球形皮肤窦口,无脓性分泌物; B、 C:部分表皮缺如,真皮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大量淋巴细胞及 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HE 染色 B: ×20;C: ×200) 图 1 牙源性皮瘘患者颏部
据统计,感染所致窦道占颌面部窦道的 60%,其中牙 源性感染占 80%[1]。如慢性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深 龋及残根残冠等,其中尤以慢性根尖周炎最常见。一 般而言,颏瘘临床较多见,其病灶牙多为下颌切牙;颊 瘘、颌下瘘病灶牙常见于下颌双尖牙和磨牙;内眦瘘 和鼻旁瘘病源牙多为上颌尖牙;当瘘口远离智齿,尤 其当第一磨牙亦有问题时,临床医生易将病灶牙误诊 为第一磨牙而忽略智齿的病变。 牙源性皮瘘多为青少年,但大部分牙源性皮瘘患 者并无牙痛病史,且病程多为慢性[2]。所以临床上易被 误诊误治,瘘管长期不愈及其并发症,使患者痛苦不 堪。本例患者亦因无明显的牙痛病史,在外院误诊为 化脓性肉芽肿,治疗 3 个月仍未愈合,严重影响了患 者的日常生活。经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组织病理,并 与口腔科和放射科医师沟通,最终查明皮瘘由右下颌 尖牙慢性根尖周炎引起。患者经根管治疗及瘘道搔刮 术后,预后良好,彻底摆脱了皮瘘的困扰。当临床医生 遇到此类情况,未能明确诊断时,亦可通过多学科诊 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治疗牙源性皮瘘的关键是清除感染源,即处理患 牙[3]。对皮瘘进行单纯的抗炎和(或)外科局部切除瘘 口往往无效,可在控制局部炎症后,对患牙行根管治 疗或拔除患牙、搔刮瘘道,才能彻底治愈牙源性皮瘘。
2 先天性皮瘘
2.1 耳前瘘管 耳前瘘管为第一、二鳃弓的耳郭原基在发育过程 中融合不全所致,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本 病为外显不全的常
右外耳道耳轮脚前一脐凹状皮损,挤压小孔周围有少许白色分泌物 图 2 耳前瘘管患者右外耳道耳轮脚前皮损
2.2 甲状舌管囊肿和瘘管 甲状舌管瘘是甲状腺在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未 退化或未完全消失而形成,多发于舌盲孔和甲状腺峡 部之间,是颈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发病率为7%, 性别无显著差异[6-7]。甲状舌管囊肿生长缓慢,患者多 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为颈部皮下半圆形肿物, 触之较韧,富有弹性感,边缘清楚,肿物可随吞咽上下 活动(图3A)。其组织病理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图3B、 C)。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手术治疗,但术后易 复发,其复发率国内报道不一。近年,在甲状舌管囊肿 的治疗方面,从口腔入路的内窥镜技术因颈前无切口瘢痕而广泛应用[8-9]。故当临床怀疑
A:颈部一半圆形肿块,边界清楚;B、 C:囊壁细胞呈柱状, 囊内可见少量无定形物质,邻近组织可见甲状腺滤泡及少 量淋巴细胞(HE 染色 B: ×40;C: ×400) 图 3 甲状舌管瘘患者颈部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
2.3 鳃裂囊肿及瘘管 鳃裂瘘管是鳃沟或咽囊或两者未完全闭合导致, 鳃裂囊肿则为遗迹性上皮细胞残留所致,其发生位置 与鳃裂的胚胎发育过程有关[10]。临床上以第二鳃裂瘘 最为常见,第三、四鳃裂囊肿较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 病,但以 20~30 岁为多。临床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质 软包块,界限清晰,表面光滑可活动,颈部瘘口可伴少 量分泌物。继发感染时肿块增大、红肿,患者可有疼 痛、
2.4 唇瘘 先天性唇瘘是唇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凹 陷,唇上皮覆盖其底部,瘘管深部常与唾液腺相通。本 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女性多于男性,常为单发,且 多发于下唇唇红部,上唇罕见,常伴有先天性唇裂、腭 裂等畸形。窦口常为圆形凹陷或横向裂隙,边缘略隆 起呈乳头状(图 4)。其末端多为盲端,止于口腔黏膜 下,与周围骨性结构无关。唇瘘临床症状轻,可延至学 龄期再行手术,须将窦道完整摘除,严密缝合肌层,并 修复唇形。
下唇红唇部中线两侧各有一皮肤窦口,距唇中 线约 2.0 mm,呈圆形凹陷状,直径约 3.0 mm 图 4 唇瘘患者下唇部皮损
3 损伤
3.1 涎瘘 涎瘘主要由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了涎腺腺体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是腮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 症之一。临床可表现为面部皮瘘伴唾液流出或局部腮 腺区皮下积液。手术 7 d 后检查患者耳后区及耳下,若 无波动感或有轻度肿胀感,穿刺时有清亮液体,患者 进食时液体量增加并运动,可诊断为涎瘘。涎瘘的形 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术中缝扎不彻底外,术后有 效加压包扎和负压引流也很关键。一般而言,腮腺体 瘘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而腮腺导管瘘则首先考虑手 术治疗。
3.2 咽瘘 咽瘘是
3.3 食管颈部瘘 食管瘘是颈椎前路内固定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率较低,可致切口感染、纵隔感染、化脓性
4 特异性感染
4.1 皮肤
4.2
4.3 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 合群和
4.4 骨髓炎 骨髓炎窦道是由于细菌侵犯骨组织,引起局部骨 与软组织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所致。病灶中的细菌数 量多、毒性强,且大多为耐药细菌,周围的骨和软组织 由于炎症的反复刺激,局部形成脓肿,脓液穿破皮肤 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图 5)。窦口周围皮肤由于长期 受炎性分泌物刺激,可发生癌变,严重危害患者身体 健康。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联合手术治疗可治愈部分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22]。
右下颌部红肿,右下颌角处一假性愈合瘘口 图 5 骨髓炎窦道患者右下颌部皮损
4.5 慢性脓肿性穿掘性脓皮病 慢性脓肿性穿掘性脓皮病临床少见,本病发病机 制复杂,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头颈部和臀部。临床 常见大小不等的硬结、脓肿,各脓肿间可互相沟通形 成隧道,病程较长、迁延难愈者常形成瘢痕。西医认为 本病是由毛囊闭锁引起,常并发聚合性
4.6 蝇蛆病 皮肤蝇蛆病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进入皮肤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蝇蛆病一般发生在贫困、落后、卫 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时间集中在 6~9 个月,与蝇类 繁殖活跃期一致。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眼蝇蛆 病、鼻蝇蛆病、胃蝇蛆病、皮肤蝇蛆病及尿道蝇蛆病 等,其中以皮肤蝇蛆病较多见,且一半以上的皮肤型 蝇蛆病发生在儿童[23]。疫区生活、皮肤损伤、
5 聚合性痤疮
聚合性痤疮 (acne conglobata)亦称作难愈性痤 疮,与化脓性汗腺炎、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 一起称为毛囊闭锁三联征,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好发 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部及背部等部位。青春期雄性 激素分泌旺盛,增强了皮脂腺活性,促进皮脂分泌,同 时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使皮脂不能顺畅排出,皮脂 潴留,毛囊内发生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形成粉刺、丘 疹、脓疱及结节,伴有皮脂溢出,继之皮损逐渐融合, 结节增大化脓形成脓肿,脓肿通过深在的窦道相连而 形成更大的脓肿,破溃后流出浓稠的脓、血混合性分 泌物,形成瘘管(图 6),最终成为萎缩或增生性瘢痕。 此外,本病与遗传免疫缺陷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单纯的西药疗法对本病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面颈部皮瘘
右耳后部瘢痕形成,伴瘘管,有脓液渗出 图 6 聚合性痤疮患者右耳后皮损
参考文献略。
来源:沈芳, 谢韶琼, 刘业强. 面颈部皮瘘[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3):209-21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