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2005年我国报道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80所医院共41 353例新生儿,发生败血症2 060例,发病率约为5%。2009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报道,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约为7.7%,其中<48h发病率约为1.08%,≥48h约为6.59%。2010年加拿大新生儿网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约为5.1%,其中早发型败血症(≤7 d)发病率约为0.6%。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3年全球194个国家280万新生儿的死因评估结果,新生儿败血症致患儿死亡人数达43万,占15.6%,其中晚发型败血症(7-27 d)病死率达37.2%,占死因的第1位。因此,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较高。
二、诊断标准
新生儿败血症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我国2003年修订的诊断标准,以患儿有体温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
1.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时间较长,至少需1-2 d才能得到结果,且灵敏度不高、阳性率低,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目前仍无其他方法取代,因微生物培养可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故将其视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分子生物学检测虽可辅助诊断败血症,但不能替代
2.外周血细胞计数:此为临床最易获得的检查结果,但特异度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标准。有研究认为,外周血WBC计数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出现异常,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很低,常用于排除新生儿败血症。有关中性粒细胞计数,目前尚无资料显示与新生儿败血症明显相关,主要也是用于排除新生儿败血症。但有研究显示,杆状核细胞(I)与中性粒细胞总数(T)结合对诊断本病有一定的意义。我国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认为I/T值>0.16对诊断有帮助,但近年来研究显示,I/T值>0.20时更有价值。Murphy和Weiner研究显示,生后24h内新生儿,如连续2次L/T值<0.16,联合血培养结果阴性可排除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时PLT常≤100×109/L。Torkam明等刊报道,肠杆菌属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中85.7%患儿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42.9%有严重
3.CRP:CRP是主要由肝脏分泌的急性期时相蛋白,当发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时,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故用于炎症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CRP与新生儿败血症有密切相关性,一般在感染后12-18h明显上升,24-48h达峰值,是败血症理想的检测指标,但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不能作为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超敏CRP检测精确度较高,能测定1 m∥L的阈值,但在新生儿早期,CRP受很多因素影响,单独检测CRP水平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并不高,动态观察CRP水平变化可反映组织受累程
4.
5.血清淀粉样蛋白(SAA):与CRP类似,SAA同样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不同之处在于感染发生时,SAA较CRP上升时间早、速度快,对诊断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RP。SAA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89%。但近年研究显示,SAA在非细菌感染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时也明显升高,因此SAA对区分败血症或非细菌性炎症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6.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是体内介导炎性反应的主导因子,近年来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有关上述炎症因子的报道逐渐增多。IL-6以60.00 pg/ml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IL-8以220.53 p∥ml为临界值时,灵敏度为72.48%,特异度为80.57%。在炎症早期,IL石和IL.8较PCT、CRP等升高迅速,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动态监测各种细胞因子水平对败血症的预后评估也有重要意义。TNF-α仅对新生儿败血症预测的灵敏度高,但对鉴别是否为细菌感染无特异性,且不能进行预后评估。
6.其他检测指标:(1)nCD64: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nCD64和细菌感染有着密切关联,全身性感染时其明显升高。16项研究的2 804例病例分析得出中性粒细胞n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和78%,提示nCD64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宜作为新生儿败血症单独诊断指标。国外已经将nCD64作为区分新生儿是否出现感染性疾病的指标。(2)16SrRNA:16SrRNA和血培养相比有着更高的灵敏度(100%)和特异度(95.4%),且5h即可出结果,能缩短菌株鉴别所用的时间,有利于指导早期抗生素的应用,但16SrRNA仅存在于所有细菌等原核生物中,不存在于病毒、真菌等非原核生物中,主要是利用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检验技术要求高,标本污染率也较高,临床应用尚有一定限制旧。(3)血沉棕黄
四、治疗
1.抗生素治疗: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首要的治疗措施。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前,根据患儿病史、体征,经验性选择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药敏结果出来后,可根据
新生儿败血症的抗生素使用应注意:(1)首先确定患儿是否需要抗生素:预测患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通过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血培养、实验室血细胞、PCT、CRP、细胞因子等综合判断,进一步明确诊断后确定患儿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2)确定患儿应使用哪种抗生素:不同地区的致病菌和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不尽相同,不同医院也有不同的敏感和耐药菌株,临床上应不断积累适合本地区本医院的经验性抗生素用药,只有根据本地区和自身经验用药,才可提高疗效。(3)减少应用抗菌谱重叠的抗生素:应用抗菌谱重叠抗生素治疗效果增加不明显,不良反应反而明显增加。(4)注意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延长患儿抗生素用药时间时,应严格监测患儿血生化指标,对使用氨基糖苷类等有肾、耳毒性的药物时,应监测血药浓度。(5)及时调整抗生素:动态监测PCT、CRP等指标,对指导抗生素有重要临床意义。
2.提高免疫力: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发生败血症时起病急,且病情进展快,在治疗感染的同时应适当应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有研究报道显示,患儿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CRP水平迅速下降,即使对药敏试验不敏感的患儿也不需更换抗生素,从而提高了抗生素治疗的疗效,减少了抗生素使用时间,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2010年一项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联合应用抗生素和
3.其他治疗:(1)抗凝治疗:新生儿发生败血症时,炎症介症和细胞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广泛形成,血液的凝血因子消耗导致继发性纤溶功能,引发
综上所述,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临床症状和体征元特异性,为早期诊断带来挑战,在已有的诊断标准基础上结合血培养、血细胞计数、CRP及PCT等经典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新近研究细胞因子、nCD64、16SrRNA等检测指标使新生儿败血症能及时诊断。抗感染仍然是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主流,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病原菌的日益增加使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更加困难,因此要求抗生素的管理应更加规范,同时新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研究,有望能改善败血症患儿的预后及降低其病死率。
来源:陈潇, 富建华. 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7, 32(3):236-23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