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业余问诊年入百万!原来“医”技之长那么值钱!
2018-01-2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医生收入 业余问诊

作者:常乾坤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在某医疗行业年度会议上,某医生在线的创始人兼CEO介绍,2017年,该在线平台上,440万人购买过医生的服务,是2016年的1.8倍。17万医生中,有收入的医生一共6万多名,是2016年的1.5倍。为了购买医生的线上服务,这些患者总共花费了3.2亿元,是2016年的2.5倍。这些利用业余时间做网上咨询的医生,第一名收入139万元,第二名100万元,第三名96万元。面对这样业余兼职的高收入,不禁引我们深思。

 

问诊收入狠狠打了体制内绩效分配的脸

 

体制内的诊疗价值,在不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以前,医生的挂号费普遍为多少年不变的1元。后来新医改不断推进,挂号费改为诊查费,除了特需号或大牌专家以外,各家医院也基本在10~25元区间不等。最重要是的,这些诊查费并不是全部归为医生的收入。近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年会上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全国医生平均年收入刚过7万元。


相比于业余兼职问诊月收入超10余万元,两者的差距相形见绌。一方面是在体制内的保守年薪,一方面是在业余的兼职收入,说明当下的医疗价值还远远没有体现应有的市场标准。不仅仅是医生的诊疗费用没有被体现,与劳动成果相匹配的收入也相当差强人意,主要收入与兼职收入的对比,打了前者的脸,所以目前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亟需改。


医生拥有高收入应是常态化的社会认知


2016年年底,著名微博博主@成都下水道 在网上晒出新买的一万多元一件的羽绒服,并自爆自己兼职年入百万,惹来人们对于医生到底应不应该有高收入的热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列举出2016年美国收入最高的20种职业,其中前12名全部出自医疗行业,在高收入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纵观国内医生的收入,尤其是部分如急诊、儿科等特殊科室医生的收入相对更少,在高房价、物价上涨的今天,光靠医院的薪酬生活往往不太充裕。而如今红包、回扣盛行的不良行业风气的形成,与医生不匹配的劳动收入不无关系。


同时,在社会上,人们对于医生的认知局限于“医德高尚、无私奉献、不求报酬”光辉形象的曲解上,别说高收入,就连基本的劳动报酬都能引起部分人的争议。因此,当下大部分公立医院绩效分配的“总盘子”还被相关主管部门牢牢的束缚着,有钱不敢发、不能发、不愿发成为不少医院的普遍现象。因此让医生获得与劳动价值相匹配的收入,不但要打破陈旧的体制机制,还应当在社会营造医生应当获得高收入的氛围。

 

一味地在体制内喊冤叫屈并非最佳选择

 

其实不管是在线问诊服务年入百万,还是@成都下水道 的高薪收入,他们获得令人瞩目收入的背后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业务技能好、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精力充沛。虽然目前体制内的分配收入不令人满意,但完全可以选择努力拼搏,以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坚持在行业内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尤其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医疗服务及信息的价值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体现出来。


写文章、做科普、搞问答、开发自媒体,都是让自己价值发挥最大化的方向。也许你会说自己很忙很累很辛苦,但不可置否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同仁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自己的收入更客观;也许你会抱怨制度埋怨收入与劳动不匹配,你改变不了大环境,但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或让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强,或跳出体制外奋斗。关键看你愿不愿意跟随时代的发展,冲破束缚,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最后,笔者建议赶紧给医脉通投稿吧,稿费丰厚呦!


原创文章,点击获取转载授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