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是一个十分悲恸而又遗憾的故事……
那天晚班凌晨两点左右,由外院转来的一位五十来岁的女性。患者意识呈嗜睡状态,能回答自己的名字和年龄,但是不能准确描述自己哪儿不舒服。家属的丈夫和儿子很着急地跟我反映,患者主要是脖子和双下肢疼痛。
还好家属携带了一份上个月在**医院的出院记录(国内一家很有名的医院),因“反复胸闷、气促,伴双下肢
再仔细的查体,患者精神很差,很多体格检查不配合,我脑子一直盘旋个疑问:患者意识和精神状况提示并不像简单的心功能不全。
“你母亲这次在外院做了什么检查?”
“就抽血,我感觉母亲症状很重,就赶紧送过来了。”儿子慌忙地从口袋里面翻出化验结果。
“术后一直在吃
“是的,一直在吃。”
“一个月来没有监测凝血功能?”
“没有,做了手术出院一直在家,今天看到她情况变差才想起住院的。”
立刻为患者安排头部CT,结果不容乐观:右侧小脑半球、左额叶脑出血(右小脑半球内血肿形成),提示小脑幕切迹疝。
“你妈妈病情很重,脑内弥漫性出血,随时有生命危险。”我在CT室门外,向患者儿子告知病情。
“啊!刚做的手术!医生,我们刚做的手术!”这个20岁刚出头的大男孩,比我还小几岁,一下子精神恍惚起来,靠在墙上胡乱地不停唠叨。
“一个月前做手术花了多少?”
“上次一共花了18万,全家的积蓄全用上了!”
“家是农村的吧?”我瞟了一眼儿子和父亲。父亲不大爱说话,只是默默地擦着眼泪陪在妻子旁边。两人的穿着打扮,衣袖和口袋都蹭得发亮,鞋子也是粘满泥泞和灰尘,一看就是穷苦家庭。
“嗯。”儿子低头呜了一句。
“我现在立刻为你安排住院。”患者目前意识只是嗜睡,而且双侧瞳孔并没有散大,对光反射灵敏,希望她能熬过此劫。
大约两个多小时后,住院部接收该患者的医生给我电话,由于大量出血
“他儿子和父亲两个人简直都傻了!哎!”那边有位医生遗憾又无奈的说……
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俩能不“傻”么……
其实这种故事并不是个案。
我在心内科就碰到过两例,同样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一位老爷子因“胸闷、气促”住院,冠脉造影提示一根血管严重狭窄,住院花掉将近5万安了一个支架。术后遵医嘱吃
还有位老爷子入院确诊为
通过这几个病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医学角度,患者肯定有手术指征,但是患者医从性很差,没有条件和经济实力来按时复查,这种家庭往往需要“砸锅卖铁”来筹集手术费用,然后呢?手术后因为种种条件不允许,往往没有然后了……
在知晓这些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医生是否该术前告知并规劝家属放弃手术?
比如像文章开始那位患者,心脏瓣膜成形术后需要终生“华法林”抗凝,华法林最大副作用就是出血,术后刚开始每周应复查凝血功能,INR值趋于稳定时可以一个月复查一次。但是很多农村家庭,就医路途遥远医从性很差,还有些患者认为术后就万事大吉,结果患者最终死于药物的并发症。
说得不好听,患者只是花钱换了一种死法而已。可惜,可叹……
假如你是主治医生,你会鼓励患者行手术治疗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