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医生如何正确“问候”患者的膀胱?
2017-06-01 来源:医脉通

作者:Nora;来源:医脉通

本文系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转载请标明作者及来源。


在神经科,我们常常需要问候患者的“膀胱”。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包括尿失禁及尿潴留。也许说到这里,你最先想到的是额叶的旁中央小叶以及脊髓。但是你知道哪里的病变会产生尿失禁,哪里的病变会产生尿潴留吗?膀胱功能的亢进抑或是麻痹对我们的定位有怎样的鉴别意义?本文将基于解剖生理,和你聊聊神经系统的“尿”性。


我们如何排空膀胱?——排尿的解剖生理


膀胱功能包括两种模式:排尿及储尿。要了解排尿,我们先来简单看下储尿。储尿主要由交感神经介导,最终结果是尿道外括约肌收缩(α受体介导),膀胱逼尿肌舒张(β受体介导)。


而对于排尿,则有四个重要枢纽:

(1)指挥中心:皮层排尿中枢(位于额叶的旁中央小叶)、皮层下结构(包括基底节、小脑、下丘脑等)等;

(2)脑桥排尿中枢(pontine micturition centre简称PM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the periaqueductal gray简称PAG);

(3)骶髓(S2至S4)的排尿反射中枢;

(4)效应器:主要是膀胱逼尿肌(副交感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交感神经支配),其他还包括尿道内括约肌和盆底肌(躯体神经支配)。


排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和躯体神经系统介导,其中最主要的排尿反射是指副交感神经介导的膀胱逼尿肌收缩,其包括位于膀胱的感受器,传入神经,PMC,骶髓(S2至S4)的排尿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主要指膀胱逼尿肌(图1)。


图1 膀胱逼尿肌排尿反射及其调控

PAG:periaqueductal gray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MC:pontine micturition centre脑桥排尿中枢

注释:膀胱逼尿肌的排尿反射(蓝色箭头)由充盈膀胱的感受器发出,经传入神经,脊髓上行纤维到达脑干,经PAG介导,到达位于脑桥的PMC(排尿反射的中枢),PMC将冲动沿脊髓下行纤维传导至骶髓S2-S4的副交感神经细胞体,经传出神经传至膀胱逼尿肌。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可以控制、调节排尿反射,特别是额叶的旁中央小叶。


那膀胱何时从储尿模式切换到排尿模式呢?当膀胱充盈程度达到“调定点”,人一方面有了要排尿的感觉,另一方面PMC被激活,排尿反射开始蠢蠢欲动。然而,大BOSS即指挥中心(特别是额叶旁中央小叶)可以有意识地通过PAG抑制PMC的兴奋,从而使排尿反射只在合适的时间启动。当大BOSS罢工(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或受损),膀胱充盈程度只要达到“调定点”,排尿反射便会启动,导致所谓的尿失禁。


尿潴留——低张力性膀胱


尿潴留可以理解为膀胱逼尿肌张力低,即膀胱充盈后仍不引起反射性排尿,而尿道括约肌可反射性收缩。可由排尿反射中传入神经、效应器或传出神经的问题引起。脊髓S2以上的早期病变、S2-S4节段以及周围神经的病变会导致“低张力性膀胱”。可以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脊髓休克”理解。病因包括圆锥、马尾损害、多发性硬化、横贯性脊髓炎等。


尿失禁——高张力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若出现尿失禁,可理解为膀胱逼尿肌张力增高,尿道外括约肌失去控制,即排尿反射失去中枢神经的控制,一旦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便会反射性的排尿,根据病变的完全程度可伴或不伴“尿急感”的丧失。皮层、皮层下结构病变及脊髓S2以上的晚期病变会导致“高张力膀胱”。可以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理解。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脑积水、神经变性疾病等。


最后,奉上一张大一统表格供各位读者参考,希望今后碰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我们不再停留在“尿便障碍”,而应理解其背后的神经解剖及生理,且能根据其排尿障碍的类型大致做出定位诊断。

表1 神经源性膀胱类型、表现及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


注释:

1. *:由于大脑皮质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减弱,导致尿频、尿急,以及由于无抑制的逼尿肌收缩而发生尿失禁

2.脑干病变(PMC, PAG等)导致的排尿障碍目前证据少,结论不一致,因此尚不明确

3.以上结论只是一般规律,在诊断时应允许例外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吕传真,周良辅主编. 实用神经病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Clare JF, Derek G, William CG. The neural control of mictur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8 Jun; 9: 452-466

3.William CG. Integrative control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6; 147: S25-S40

4.Seo-Young Kim, Hee Chung Kwon, Jung Keun Hyun. Detrusor over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audaequina syndrome. Spine. 2014; 39(16): E955-E961

5.Ahmet ZB, Bander A, Zeynep AB. Bladder dysfunction in peripheral neuropathies. Muscle & Nerve. 2012 Jan; 2-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