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绞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多发病,由上尿路结石在肾盂、输尿管内急促移动或突发嵌顿引起输尿管剧烈蠕动所致。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辗转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确诊后需立即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
诊断原则
临床表现为一侧腰部剧烈疼痛,疼痛向下腹部放射,伴肉眼
肾绞痛治疗药物
目前临床上治疗肾绞痛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麻醉性镇痛药和M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非甾体类抗炎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环氧化酶,阻滞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血栓素、前列环素等炎症介质,减弱前列腺素对平滑肌的直接和间接收缩作用,达到止痛作用。
双氯芬酸钠
包括片剂、针剂和栓剂,基本用法是双氯芬酸钠针剂,50 mg,肌内注射,或
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患者慎用,有肛门炎者禁用直肠给药。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
吲哚美辛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口服1-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治疗肾绞痛时常用
因可导致水钠潴留,延长
麻醉性镇痛药
为
镇痛作用强且具有镇静作用。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使其对二氧化碳张力的反应性降低,过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皮下和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一次给药镇痛作用维持4~6小时。皮下注射成人常用量:一次5-15 mg,每日15-40 mg;最大剂量:一次20 mg,每日60 mg。静脉注射成人镇痛时常用量5-10 mg。连续使用3-5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
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合成强效镇痛药,其作用类似吗啡。肌内注射后10分钟可出现镇痛作用,持续约2-4小时。成人肌内注射常用量:一次25-100 mg,每日100-400 mg;最大剂量:每次 150 mg,每日600 mg。静脉注射:成人最大剂量为0.3 mg/kg/次。
不良反应有:轻度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及直立性低血压等。室上性心动过速、颅脑损伤、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但比解热镇痛药强。皮下注射10分钟起效,镇痛效果可持续3-6小时。用于肾绞痛的治疗常用剂量为:皮下或肌内注射,成人每次50-l00 mg,每日1-2次。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眩晕、黄视、全身发麻感等,停药后可消失。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与疼痛相关的特异受体,镇痛作用可维持4-6小时。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口服给药后吸收可达剂量的90%。用于肾绞痛的治疗常用剂量为100 mg,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日剂量不超过400 mg。不良反应有:出汗、恶心、呕吐、头晕、无力、嗜睡等;罕见皮疹、
M型胆碱受体拮抗剂
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缓解痉挛,副作用有口干、视物模糊、心率加快、尿潴留等。
阿托品
用于治疗肾绞痛的剂量为:皮下注射0.5-1 mg。不良反应有:口干、眩晕,严重者可出现瞳孔散大、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兴奋、烦躁、
治疗肾绞痛的剂量为:5-10 mg,肌内注射或加入液体中滴注。不良反应有:口干、皮肤潮红、心率增快、
性激素
常用药物为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常用药物为
α受体阻断剂
小结
肾绞痛的治疗目标为减轻疼痛,首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肾绞痛的首选药物,可明显降低肾绞痛复发率,但需评估患者肾功能;短期内效果不佳可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外科干预解除上尿路梗阻。
参考文献:
1. 丁强.泌尿外科药物治疗案例评析.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肾绞痛的药物治疗.临床急诊杂志.2011;121 (3) :145-146
3. 肾绞痛诊断和治疗新概念.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5):321-32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