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玮、徐浩翔、崔盘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科
结节性红斑(erythemanodosum,EN)是一种皮下脂肪小叶间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发生于胫前、红色或紫红色伴疼痛的皮下结节“。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人群中均可出现EN。EN病因复杂,约半数以上EN患者为特发性(或皮肤型),病因不明,另一些患者
一、特发性EN
1.临床及病理表现:特发性EN发病高峰为15—40岁,女性好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4~1:5,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急性型较为常见,呈自限性,但易复发,发病前1—3周患者常出现前驱症状,如低热、乏力、肌肉酸痛、咽痛、关节痛等,部分患者出现关节炎的表现;典型
2.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典型表现,特发性EN诊断不难,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生化指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检查等。本病需要与Bazin硬红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等多种疾病鉴别。
3.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皮损疼痛明显时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使用时应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等,因该类药有诱发EN的风险。NSAIDs可缓解疼痛,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形成减少炎症反应,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同时,NSAIDs可影响T细胞因子的产生,可能有助于缓解EN。有报道使用
二、感染相关性EN
1.链球菌感染:EN发生前2~3周常出现无症状链球菌性咽炎,咽拭子细菌培养常为B型链球菌,抗链球菌溶血素“O”检查和(或)咽拭子培养物PCR检测可发现链球菌感染的证据,有学者建议采用PCR检测代替链球菌相关的其他血清学检查。EN患者出现急性咽炎、有明显
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EN好发于女性,皮损表现无特殊,多在接触活动性原发性结核患者后30d内出现。可伴发热、乏力、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当怀疑EN与结核相关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皮肤结核菌素(PPD)试验、胸部x片、痰液抗酸染色、血清抗结核抗体、组织或分泌物结核菌培养、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等检查。PPD试验强阳性的EN患者,即使缺乏结核感染的特异性证据,也应早期抗结核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主要包括
3.
4.其他分枝杆菌感染:游泳池肉芽肿等分枝杆菌感染也会出现类似EN的皮损,其病理改变为小叶性和间隔性脂膜炎,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脓肿,抗酸染色和组织培养阳性,为确定治疗方案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等检查。治疗方面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选择特发性EN的治疗药物。
5.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者中约5%的患者会出现EN,常在肺门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和关节炎等系统性感染症状出现前l-2周发生。须毛癣菌、申克孢子丝菌等真菌感染皮肤也能引起EN。真菌感染相关的EN常伴系统症状,病理改变无特殊,诊断难度较大,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确诊,抗真菌治疗后EN可消退。
6.其他: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的患者也可出现EN,但发生率很低,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这些疾病与EN之间是偶然并发,还是有必然联系,目前尚无定论。
三、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相关性EN
1.Behcet病:本病皮肤表现多样,包括丘疹、脓疱、可触及性紫癜和EN等,其中EN发生率为3.3%,部分患者EN可与无菌性毛囊炎同时存在。女性Beheet病患者的EN皮损好发于小腿、臀部和面颈部。大部分患者伴发的EN可随Behcet病的控制而逐渐缓解,若无改善则加强对症治疗(见特发性EN的治疗)。
2.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Crohn病和
3.结缔组织病:部分结缔组织病患者可出现EN皮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EN损害少见,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77%,发生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血管炎性损伤有关。有学者认为,出现EN皮损并伴有SLE相关的免疫学异常,可能提示为特殊类型的红斑狼疮,这些患者EN皮损无特殊性,病理可见间隔性脂膜炎表现,有时可见血管炎改变。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患者偶可出现EN损害。原发病控制后,EN可随之消退。
4.
5.Sweet综合征:12%一17%的Sweet综合征患者下肢出现EN损害,还有部分患者有眼部、关节、肝肾等皮外损害。有学者认为,Sweet综合征典型的水肿性斑块与EN表现属于嗜中性皮病谱中的不同疾病,只是中性粒细胞在皮肤中浸润的深度不同,故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发生。还有学者提出Sweet综合征患者出现的EN可命名为Sweet样脂膜炎或皮下型Sweet综合征。诊断主要根据EN皮损特点、好发部位结合患者典型Sweet综合征表现。在治疗方面,无论是Sweet综合征出现EN皮损,还是Sweet综合征合并EN,首选病因治疗,若无明确原因,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圈1结节性红斑(EN)的诊断流程图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SLE:系统性红斑狼疮;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
四、恶性肿瘤
肿瘤与EN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以成人Hodgkin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最易出现EN,儿童患者少见。LaSpina等认为,肿瘤患者出现EN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皮肤表现。Sullivan等b6认为EN是肿瘤的标志,肿瘤患者的EN皮损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与特发性EN相同,当患者出现EN皮损并排除其他相关因素后可诊断,当肿瘤得到有效治疗后,EN随之改善。
五、药物
约占全部EN患者的5%~15%,发病机制可能是机体形成了免疫复合物或出现Ⅳ型超敏反应”。患者在使用可疑药物数天至数年后出现的EN与特发性EN相同,但可伴黏膜受累和全身不适,如发热、关节痛、肌肉痛。可引起EN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避孕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ASID)等。药物诱发的EN组织病理改变为小叶间隔性脂膜炎,可见明显的Miescher肉芽肿。诊断药物性EN需要结合患者可疑用药史和典型皮损,停用可疑药物后皮损可自行缓解或易于控制。
六、妊娠
一项对129例EN患者的研究发现,5例(4.6%)为妊娠期发病。与妊娠中后期相比,妊娠前3个月容易出现EN,妊娠期EN与特发性EN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相同。妊娠期EN的治疗应首先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卧床休息和弹力绷带,若疗效不佳,需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慎重选择药物。
七、其他
有报道,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患者也会出现EN,但发生率很低,且发生机制仍不清楚。
八、结语
EN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多样,可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特发性),也可为其他疾病的皮肤表现,需要根据病史、表现及相关检查综合诊断,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见图1。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①NSAID、卤素类药物可引起EN,但NSAID及碘化钾治疗EN有效,其原因尚不清楚;②感染相关的EN不代表患者存在活动性感染灶,故抗生素类药物并非常规使用;③部分患者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EN时,应首先排除感染、恶性肿瘤等;④治疗Behcet病相关的EN时,秋水仙碱效果好;⑤继发于炎症性肠病的EN患者应避免使用NSAID,以免加重基础疾病或降低治疗效果;⑥去除病因、控制原发疾病是治疗非特发陛EN的关键。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3):225-22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