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专家斯璐教授采访:精准医学时代的黑色素瘤治疗
2016-10-22 来源:医脉通

2016年9月24日,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继续召开。会议期间,北京肿瘤医院副教授斯璐就黑色素瘤的治疗发展接受了医脉通的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医脉通:斯璐教授您好,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请您给简要介绍一下该领域的发展。

斯璐教授:近些年,黑色素瘤的治疗从全球和亚洲来看都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球范围内,精准治疗是绝对的主题,在黑色素瘤中体现的非常充分。以驱动基因靶点如BRAF、c-Kit等为基础,个体化靶向治疗广泛开展。白种人主要是BRAF基因突变,近五年来上市了非常多的BRAF抑制剂,这是黑色素瘤的第一个重大变革。

 

虽然BRAF抑制剂开始疗效很好,但半年之后就逐渐产生耐药。对耐药原因的研究发现,NRAS基因突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第二个变革就是在BRAF抑制剂的基础上联合MEK抑制剂,干扰NRAS通路。从疗效来看,化疗的无进展生存期只约1.5个月,而BRAF抑制剂单药治疗能达到半年甚至7个月,中国患者的数据是8个月。当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至一年左右,这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第三个变革就是免疫治疗。将PD-1和PD-L1这些免疫抑制性信号通路阻断后,黑色素瘤将受到更多免疫攻击,这种机制不需要通过驱动基因突变选择患者。而前面提到的BRAF抑制剂则要把突变型患者筛选出来才行。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中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不论基因状态如何,无需选择病人;第二是一旦起效持续时间长;第三个是有效率良好,目前的数据约在40%-45%。对初治的黑色素瘤病人而言,免疫治疗一旦有效,维持期可能达到两年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人或亚洲人的黑色素瘤跟白种人的发病类型、分布情况都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治疗经验。在基因突变方面,我们除了有BRAF突变外,还有NRAS、c-Kit、CDK、mTOR等基因或通路异常。针对这些基因或通路的靶向抑制剂都有适合的患者群体,且疗效比化疗更高,更优越。所以说,我们中国黑色素瘤的治疗也在不断的发展。除了前面说到的这些靶点外,我们的免疫治疗研究也在火热地进行中。目前,国内有五到六种PD-1和PD-L1抑制剂通过CFDA批准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早期数据显示效果还是不错的,未来对这些临床研究的结果拭目以待。

 

医脉通: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治疗靶点外,还有哪些黑色素瘤治疗策略值得关注?

斯璐教授:除了BRAF、c-Kit、CDK、NRAS、m-TOR等,新发现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可能也在黑色素瘤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可能是中国黑色素瘤非常重要的癌基因,我们下一步针对这些靶点的临床研究马上就要启动,计划在下半年或者是明年开展,有的也已经开展了。在未来的两三年中,中国黑色素瘤可能会有一些爆炸性的研究结果公布。

 

黑色素瘤的前瞻性研究重头戏还是免疫治疗,现在的趋势是免疫治疗的联合。现在这种联合的有效率比较高,但缺点是副反应也比较大,所以大家正在寻求一种更高效的,副反应比较小的治疗策略。在尝试中的联合治疗方案还有联合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甚至是联合靶向药物。目前这些研究都在进行当中,但肯定的是,一种疗法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联合治疗是大趋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