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品种出局,药品集采首次公开“落选”原因
2025-07-18 来源:人民日报 药事资讯
关键词: 药品集采 落选

7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首次对外公开集采品种遴选情况。其中,共有55个品种拟纳入此次集采,另对68个满足集采遴选条件但未通过的原因进行公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检索发现,药品未通过遴选的主要原因包括:“跨医保目录”品种区分医保性质,各品规均不满足充分竞争格局;2024年各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金额小于1亿元;未启动一致性评价,同时存在新老批件;存在专利侵权风险;重点管理的抗菌药物;以及临床使用风险高等。

 

“这一做法打破了以往企业对集采遴选标准的‘信息壁垒’,释放出‘集采遴选有标准、政策运行有逻辑’的积极信号。”7月17日,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价格研究中心主任路云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集采品种遴选标准的透明化,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判断哪些品种更有可能纳入集采,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产品策略与市场布局,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风险。  

 

4b48d9601ead40a49162dfd1b80e0e54.png

 

路云表示,通过公开未纳入集采的原因,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药品集采的核心目标是优先遴选采购金额大、市场竞争充分、质量成熟稳定的品种。同时,将专利情况、临床使用特点等因素纳入考量,对不具备成熟条件的品种“暂缓集采”,不仅有助于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保护了行业的创新积极性。

 

本次集采中,有21个药品因2024年采购金额未达1亿元被排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一标准有助于降低供应短缺风险。“小批量产品如果纳入集采,中标企业分到的量可能很少,极易造成供应短缺。”他建议,针对小众药品,除国家集采之外,地方集采可以作为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也可对此类药品实施保护政策或政府补贴,而非单纯追求低价。

 

路云认为,这一标准充分体现了集采“以量换价”的核心理念,但也可能影响部分临床必需但用量较小的药品供应。她建议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例如针对小众药品专门设计采购规则,比如参照广东省曾牵头开展的易短缺与急抢救药的“小国采”联盟采购模式,同时设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监测被排除品种的临床需求和供应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供应。

 

对于专利侵权高风险药品被排除的问题,金春林表示,集采政策需在专利保护与药品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既要保护专利,让企业在专利期内获得合理收益,也要在专利到期后通过集采实现价格下降。”他认为,此次政策对高风险专利药品的排除,既尊重国际规则又结合本土实践,实现了差异化采购。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杨林宋

原标题:《68个品种出局,药品集采首次公开“落选”原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